通过制定详细的教案,教师能够清晰把握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教案的灵活性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小学课文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用心揣摩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有不甘为弱者、应该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亲人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最弱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我”是谁?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会学习。
二、游戏导入。
学生做对对子的游戏:光明——(黑暗)夜晚——白昼强大——(弱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弱小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对培养学生语感有触类旁通的作用。】
对话平台
一、自学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说(和学习伙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互相取长补短。)
二、识字
1、组内互相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萨、簇、随”都是平舌音,“铃、倾”都是后鼻音。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1)“芬、芳”可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2)在语言环境中识记。如,结合读句子“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认识“随、芬、芳”等字。
(3)利用动作演示识记“托、掀、递”。
3、教师充分利用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识字。
三、感悟
1、轻声读文,思考:为什么萨沙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学生找出萨沙保护蔷薇花的句子: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2、细读课文,划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
(1)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芳香扑鼻。
(2)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他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这两个句子尽管都是描写蔷薇花的,但第一句重在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惹人喜爱;而第二句则重在体会花儿已被滂沱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完全没有抵抗能力了。
练习读——范读——指名读——竞赛读
?多次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奠定了学生关爱野蔷薇的情感基调。对比朗读感悟蔷薇花的娇美和孱弱,更激发了学生对蔷薇花的关爱之情、保护之意。】
想象
4、看到这株蔷薇花,你会怎么想?
?适时想象,启发学生和蔷薇花对话,引导他们走进教材,走近萨沙,利于学生真切体会萨沙要保护弱者的心理。】
书写
本课有十二个要写的字,其中“托、铃、弱、末、芬、芳”六个字是本课新学的生字,可结合识字教学重点指导。“弱”字,要注意提示两个“点、提”的写法。“末”字,可与第二课的“末”字进行比较,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两个字,建议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牢记,如,组词、联想记忆、多次再现。
“芬芳”二字,可以合在一起指导:草字头的横不要太长,两竖下方可略向内斜,写出“呼应”感;“芬”字的撇捺要舒展,“芳”字的中横要写长,突出这两个字的主笔,以“支撑”整个字方正平稳。
1、学生练习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打等级,写得好的班级评选“今日之星”。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复习
1、认读上节课的生字:开火车竞赛读——齐读
2、指名读描写蔷薇花的句子,感受萨沙要保护蔷薇花的心理。
师:萨沙为什么要保护蔷薇花呢?是受了谁的影响?
二、朗读
1、指名读描写萨沙和妈妈对话的'段落,重点指导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1)妈妈,你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和“呢”,重音突出“为什么”。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的做法而发问的心理。)
(2)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语调先降后升。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萨沙不相信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3)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朗读时稍带一点反问语气。在朗读中感悟萨沙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能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这样的心情。)
(4)不,不,你能保护更弱小的,你是勇敢的孩子啦!
(妈妈的话可以读慢些,要读出亲切、和蔼的语气。)
2、学生练读——教师范读——分角色读——自由找学习伙伴读
3、师生共同评价:哪里读得好?为什么?哪里还需要改进?
?朗读应该在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个性化的朗读是学生情感的升华。比如“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就可以有不同的朗读方法。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化的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在对比阅读中感悟文中对野蔷薇描写的作用。
(1)去掉具体描写森林景色和野蔷薇的句子,用课件显示改编后的课文,启发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究,感悟课文描写野蔷薇的作用:被铃兰花簇拥有的野蔷薇非常美,但大雨中的野蔷薇却显得娇嫩弱小。小萨沙用雨衣保护野蔷薇固然有妈妈的启发和鼓励,但更多的是出自他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童心。没有这美丽而弱小的野蔷薇,也许难以真切地表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童心。
?这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追求准确完整,关键是引发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探究的积极性。】
三、拓展
1、你喜欢萨沙吗?为什么?你还喜欢谁?
2、萨沙不甘心做弱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是否也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其他事物呢?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学习伙伴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练习
试着写几个问句和感叹句。
书写
学习剩下的几个字,重点指导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托、摸),可以引导学生回想并按照以前学习的提手旁的写法练习书写。
1、学生观察,自己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3、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评价。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评价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质量。】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2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互相评价。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3
这组课文有四篇:
一、《天火之谜》
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三、《诺贝尔》
四、《滴水穿石启示》
应当说这个主题单元,主题清楚,那就是“百折不挠——讴歌了一组不屈不挠、持之以恒、不断进取的伟大人群像”。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成熟,尤其是教法、学法、形式多样,具体来说:
一、运用对比,读懂信念。
1、《国榷》一书数字的对比。(时间上;年龄上……)让学生读懂谈过治学的刻苦,治学的严谨、治学的困难等;老师紧扣文本,让学生去触摸文本,研读文本,并体会数字背后的含义,读懂谈迁的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信念;
2、两次撰写《国榷》的对比。
3、谈迁在《国榷》一书完成后与失窃后心情的对比。
二、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三、适度拓展,链接生活。
交流搜集的资料,像谈迁这样不被厄运打垮的人。
四、批注阅读,符合教材特点。
(苏教版教材:写字、写话、批注)
说话练习
个人由此联想到:
既然这组课文讴歌了一组伟大人群像,怎样讴歌?反复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位成功人士,肯定有许多“相关数据”。这一组课文有直接写,也有间接写的'许多数据。我想这是我们研读教材应该关注的事,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数据?因为这是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为看似简单的数据,其实背后的世界是相当丰富的。这也许就是这一类课文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我想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这此类型教材的编写上,肯定启动了这一重要思维。
这节,有两个数据只要我们关注了,了解了,这一课的教学自然也变得简单了,那就是“500万、500多万”。看似重复,其实一点也不重复的数据,因为两个数据的内涵不一样的。
这一点上,孙老师似乎强调了。
另外,这篇文章还能够引领学生进行一种特殊的习作训练。历史人物非常多,怎样用一篇文章的方法去写一个历史人物?一是占有资料,二是从资料中找到最能引发我们思考的数据,三是从数据中找到灵感。有了这三步,写起文章来不也就简单了吗?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这种方式。我个人认为: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思维。如何引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不就自然而然地贴在一起了吗?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4
一、教材说明
这个语文园地里有五项练习,包括复习同偏旁的字、读词语、比较形近字、读句说句和读儿歌。
二、教学建议
第一项“我会认”,是复习学过的带“讠、亻、口”的三组字。通过归类认读加深记忆。为此要让每个同学独立练习,忘了的字查查生字表,读完之后想想每组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读读问问,老师可用三组卡片变序抽检。
第二项“我会读”,内容是学过的字组成的词。这些词在口语中常用,多读几遍有利于巩固生字,积累词语。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读读。横向读、竖向读,让学生自己变换读法,读得有兴趣。读前老师要提示读准字音,读后要注意检查,纠正不准的读音。
第三项“比比写写”,需区别六组形近字再写下来。有四组是一笔之差,有两组字形差别在两笔以上,要引导学生仔细辨认,学习深辨细究,把字看清楚。比较时要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清楚地说出每组两个字的不同。如:“日”,读rì,红日、生日的“日”;“白”读bái,白云、雪白的“白”。“白”比“日”多一撇。或“白”去掉一撇就是“日”。先同桌的两人你说一组,我说一组,互相说说、互相补充,再全班交流。比较清楚后再写一写。提醒学生写字时要把不同的地方记住,字要写正确。
如“马”第一笔是“”不带“钩”,“鸟”第二笔是 “”与“马”不同,里面还有一点。要借助田字格把字写匀称,没把握的同学可再看看课文中的范字。
第四项“读读说说”,要求通过读句,了解“吗、呢、吧”的用法,会用它们说疑问句。这三个语气词都可用在问句里,“吗”一般用于是非问句,只需别人作肯定、否定的回答;“呢”用于特指的问句,需对方说出具体的答案;“吧”用于推测、估量的问句,回答也只需肯定或否定。这些用法只供教师判断学生用词说句合适不合适,对于学生则只要求通过读句来培养语感,学着说一说。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明白题目要求,再读三句话,启发学生想想三句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然后分组练读学说。最后检查说句的情况。
第五项“我会读”,内容是一首儿歌。这首儿歌想象丰富,形象地描绘出白云的姿态,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与第12课《雨点儿》有一定的联系。儿歌中“站、躺、凉、肥、才”没学过,“着”是多音字,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轻声的读法。朗读中可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在看白云,与白云谈话,力求把儿歌的韵味读出来。儿歌的内容不必讲,要通过读来感知了解。
三、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5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朱德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藏民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藏民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解放军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解放军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解放军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6
一、复习巩固
1、听写本课生字词
2、回忆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二、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师怎样用冰取火的,从而感受探险队员的智慧。顽强的品质与不放弃的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出示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1、南极的天气怎样?
2、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火有什么作用?
4、一名年轻的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其结果如何?
四、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南极的天气怎样?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得?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探险队在南极洲遇到了什么困难?
3、齐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火的重要性,火有什么作用?
4、当大家绝望的时候,年轻的队员是怎么做的?
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结合“语文天地”中的“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试着用别的词语替换”。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在读这一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交流,总结: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文中的句号与感叹号。
自读,抽读,赛读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体会探险队员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品质。
5、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段?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的作用。思考:探险队员为什么这么做?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写本课的生字。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语。
2、了解我国古代书法家及其书法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书法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揭题:
1、“名碑”指什么?
2“荟萃”什么意义?
二、检查生词预习情况情况
名碑荟萃 博采众长 潇洒清秀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 辞官不就 遒劲郁勃 美不胜收 瑰宝 观摹 刚劲 王羲之 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询
三、朗读文章,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课文写了什么?
2、怎样来写的呢?
3、学习第一部分。
4、分组学习第二部分,4人一小组
第一大组学习王羲之;
第二大组学习欧阳询;
第三大组学习颜真卿;
第四大组学习柳公权;
朗读课文,并且说出每位书法家的书法特点。(朗读5分钟)
特点:
王羲之:博采众长、潇洒清??
欧阳询:骨气劲削、法度严整
颜真卿:端庄雄伟、遒劲郁勃
柳公权:骨力遒劲、结构严谨
每个大组要1组同学来汇报。
5、你最喜欢哪一种字体?请你找到自己的伙伴,一起来担任碑林的解说员,解说你最喜欢的那一个作品。
6、你们刚才介绍的名家,他们的作品在西安碑林中都有收藏。这些名家书法艺术风格独特,字文皆美,因此,课文中的最后一段这样说——齐读最后一段。
7、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四、谈谈你的收获(内容、思想、写作方法)
1、交流内容上的收获。
2 、交流思想上的收获。
3、交流写作方法上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六、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领略了四种书体,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名家名碑?欣赏图片。
有什么感想?你有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西安的这座书法艺术宝库?请你为西安碑林设计一条广告语。交流。
板书设计
5、名碑荟萃
王羲之 潇洒清??
欧阳询 骨气劲峭 法度严整
颜真卿 端庄雄伟 遒劲郁勃 (艺术瑰宝 文化遗产)
柳公权 骨力遒劲 结构严谨
语文小学课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学
1、阅读全文,读准字音,理解生词,注意做好记号。
2、查资料,了解夏洛蒂.勃朗特。
3、查资料,了解作品《简.爱》,了解它们的大概内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悟形象。
1、师:关于夏洛蒂,文中对她有一个比喻。
2、学生回答: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3、问:为什么会打这样的比喻?她和仙人掌的'命运有什么相同?
4、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5、交流:
仙人掌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可以生存。夏洛蒂遭遇到不幸,最终还是成功了。
6、问:她遇到了那些方面的不幸?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出境的艰难?
7、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感悟品质
1、交流:遇到哪些方面的不幸?
2、回答:家庭生活上和创作上。
3、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1)学生找出语句读一读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
(3)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
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4、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毅力。夏洛缔有没有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敲开幸运之门呢?她是如何敲开的?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三、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为什么以此为题?
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顾课文整体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缔取得成功的人生启示
3、你体会到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