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蓝图,指导着课堂活动的进行,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教师们可以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案,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关于冰的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简单的防火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火灾自救的方法。
2、锻炼幼儿遇事不慌、不怕危险困难的勇敢精神,能够保护自身安全。
教学准备: 字卡图片 火灾场面范画 自救图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火’字的字图卡,请幼儿观察
1、提问:这是什么字?“火”
首先出示图片让幼儿观看,其次让幼儿用知道“火”字是象形字,能解它的.笔顺。那么火能燃着哪些东西? (布,木头、汽油、酒精、蜡烛等)
2、知道了火能发光发热,组织幼儿讨论火的用途和危害。
(1) 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火,请幼儿说出火的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2) 火对人类有什么危害?(烧伤皮肤、烧毁财物、房屋、森林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并出示图片:
(1) 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哪些?(小孩玩火、乱丢火烟头、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用明火照明寻找物、乱拉乱接电线等)
(2) 怎么样防止火灾发生?
如果发生火灾,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实现自我保护与逃生自救?
① 发现火灾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时要讲清详细地址、姓名。
② 家中起火,不要惊慌,迅速用灭火器进行扑救。
③ 穿过浓烟逃生时,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④ 如果身上着火,不要奔跑,可就地打滚或用厚重衣物压灭火苗。
⑤如遇火灾不可乘坐电梯,要向安全出口逃生。
⑥如果室外着火,不要开门,以防大火窜入室内。用浸湿的物品堵塞门窗缝,并泼水降温。
⑦ 若逃生线路被大火封锁,立即退回室内,用打手电筒、挥舞衣物、等方式向窗外发送求救信号。
三、 防火自救游戏:
小朋友站成一圈,选几位小朋友头戴福娃欢欢的火焰头饰沿着圈外走,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朗诵防火儿歌,当儿歌停止后,戴头饰的小朋友迅速抱住圈上任意一位小朋友,表示他们的衣服着火啦。“着火”的小朋友迅速想办法自救,如就地打滚,脱掉外衣或假装用水淋湿身体。做完后摘下头饰,走到圈外,游戏从头在做。游戏可重复进行。
防火儿歌
小朋友,不玩火,莫让大家吃苦果;
是电器,都有电,手湿不要动电线;
不玩火,不动电,自我保护是关键;
发生火灾不乱走,及时拨打“119”。
心不慌,意不乱,镇定冷静快疏散。
湿毛巾,捂口鼻,身体前屈头伏地。
逃生术,要记清,孩子家长都放心。
四 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了解简单的扑救、求救及自救的方法,知道用火时要小心,不能随便玩火。
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安全教育集锦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2
假如你是一只小兔
【教学目标】
会根据主题想象活动内容,并能在音乐伴随下用动作加以表现。
【教学准备】
贴有萝卜图案的拱形门一个、小兔头饰若干个、录有表现小兔形象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1、出示贴有萝卜图案的.拱形门,请幼儿猜一猜"这是谁的家"?启发幼儿想象:假如你是一只小兔,从家里出来,要到哪里去?干些什么事情?会遇到什么情况?会怎么做?
2、自由结合、讨论。让幼儿用语言讲述的同时,进一步启发他们用动作表现自己所说的内容。讨论过程中播放轻快的音乐。
3、请几名幼儿分别讲一讲自己表演的内容、动作。鼓励能力弱的幼儿大胆设计动作,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并尽量配以轻声的音乐伴奏。
4、全体幼儿带上头饰,边听轻快的音乐边用动作表演"我是一只小兔"。
5、教师可采用幼儿想象出的新动作或难一些的动作进行示范性表演,让幼儿欣赏,提高其表现水平。
6、教师扮兔妈妈,幼儿扮小兔,在音乐伴随下,一起跳舞。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玩轮胎锻炼幼儿四肢力量及动作协调能力。
2、让幼儿在玩轮胎的过程中积极动脑想出各种玩法,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及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幼儿是否能通过合作一起完成游戏,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多种玩法,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发展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若干轮胎、场地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二、请幼儿尝试搬运轮胎。
1、幼儿自由探索搬运轮胎的多种方法。
教: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玩轮胎,请小朋友们想想办法,帮我把轮胎抬到活动场地上来。(幼儿自由探索,搬运轮胎)
2、从中尝试寻找最省力的搬运方法。
教:谁能告诉我你搬运最省力的方法是哪一种?(请部分幼儿示范)
三、幼儿分组自由玩轮胎,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想出各种玩法。
教:小朋友们,有这么多好玩的轮胎,你们想怎样玩?(幼儿分组自由玩轮胎)
四、玩游戏
(游戏一):滚轮胎比赛
1、介绍游戏规则
2、分组比赛
3、教师点评
(游戏二):俩人一组搬运轮胎
1、介绍游戏规则
2、分组比赛
3、教师点评
(游戏三):小白兔跳轮胎
1、介绍游戏玩法
2、师幼共同游戏
3、教师点评
五、放松活动,活动结束。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4
活动名称:
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对称的概念,知道对称和轴对称两种形式。
2、初步感知生活中对称的事物和对称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审美意识。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各种大小、颜色、花纹不同的蝴蝶翅膀、蜜蜂翅膀、蜻蜓翅膀。
2、京剧脸谱、窗花、树叶、衣服、围巾等分类展示在教室环境中。
3、纸,剪刀若干。
4、春天的背景图一幅。
活动过程:
一、感知对称
1、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花园里并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美丽的蝴蝶、蜜蜂、蜻蜓在花丛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时,飘来一片乌云,棋了大于,朋友们赶紧拍拍翅膀准备飞回家。忽然,大家一起叫了起来:"我丢了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了!"(把纸制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分散地布置在背景图上)雨越下越大,谁愿意帮助他们找到另一只翅膀呢?
2、分组操作:为蝴蝶、蜜蜂、蜻蜓找翅膀。请个别幼儿为背景图上的蝴蝶、蜜蜂、蜻蜓的翅膀配对。
3、幼儿展示配好对的翅膀,并说明配对的理由(从颜色、形状、花纹的角度)。
4、教师小结:蝴蝶、蜜蜂和蜻蜓的翅膀以身体为中心线,它们左右两边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花纹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我们把这种形式叫轴对称。
二、找对称
1、幼儿分组观察区域的树叶和花瓣,门、窗、玩具柜、衣物等物品,进入美工区观察脸谱、窗花、工艺品等美术作品,找找都有哪些物品是对称的。
2、师生分享:大家找到什么物品是对称的?为什么?
3、师:人体有哪些器官是对称的?动作可以对称吗?(请小朋友指出并做动作。)
4、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对称的事物?(飞机的翅膀,汽车的车轮,树叶的叶脉等。)
5、师:为什么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呢?(平稳、美丽、协调。)
三、观察和比较
1、老师请小朋友欣赏圆形的花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中心有一圆点,周围有许多大小、颜色相同的图案。)
2、师:它和轴对称的图案一样吗?(不一样。)
3、教师小结:这种也是对称的图案,它以圆点为中心点,周围的图案在大小、形状和排
列上完全相同,叫点对称
活动延伸:做对称
1、请幼儿自己动手做对称的图形,看看谁做的对称最多。(教师提示幼儿可以用折、剪等不同的方法。)
2、展示幼儿的作品,让幼儿互相分享经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我根据幼儿生活中所需要的,在活动中每名幼儿都能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当中,同时也能正确的念出钟表上的时间,学会珍惜时间,也没有在出现上学迟到的现象。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把游戏更改一下,让幼儿更加有兴趣来学习,可以把表的时间认识的更加准确。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蟋蟀、螳螂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捕捉蟋蟀、螳螂各5-6只,分别放于5-6个透明玻璃瓶内,用纱布封住瓶口。
2.记录表、记录笔5-6套。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1)教师分别说出蟋蟀、螳螂的谜面,请幼儿猜猜是什么,猜对后出示装有蟋蟀、螳螂的玻璃瓶,引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2)请幼儿自由观察蟋蟀、螳螂,满足好奇心。
2.分组观察记录,比较蟋蟀和螳螂外形特征的.异同
(1)教师交代观察要求:4-5名幼儿分为一组,一起观察蟋蟀和螳螂。看一看它们身上都长了什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请一位幼儿把大家的发现在记录表里圈记出来。
(2)幼儿分组进行自由观察和交流。教师加入幼儿的观察,一起交流发现,解答幼儿的疑问,重点指导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两只昆虫的异同。
(3)展示观察记录,分享观察收获。请幼儿根据观察记录,说一说在蟋蟀和螳螂身上的发现。教师对幼儿的介绍进行提升总结,提出昆虫的概念和特征。
提问:蟋蟀和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小结:蟋蟀、螳螂的身上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蟋蟀、螳螂的生活习性
小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阅读幼儿学习资源,拓展幼儿关于昆虫的经验
活动延伸
1.将蟋蟀、螳螂放在自然角,带领幼儿饲养并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后带领幼儿进行放生活动。
2.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或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蟋蟀等昆虫,观察它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知。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知道3月12日是植树节,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和意义,树木对环境的作用。
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爱护树木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活动准备
请幼儿搜集树的资料或图片。
关于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或森林火灾的新闻片断。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视频短片导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1.请幼儿观看风沙的危害及林木资源缺乏的新闻片断。
2.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来避免风沙带来的灾难?
二、我知道的树木
1.分组讨论:你喜欢树吗?为什么喜欢树?喜欢什么树?
幼儿可以用搜集到的树木图片资料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木。
运用多媒体课件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常见树木的名称及种类,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树木的欲望。
三、我喜欢树木
1.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树的作用及好处。(净化空气、调节气温、防风降噪、防止火灾……)
2.教师介绍植树节的由来及意义,认识植树节节徽。
3.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
四、我保护树木
请幼儿把讨论保护树木的办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创造性的设计宣传植树节、植树造林的宣传画报等。
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去园内的种植角观察春天的树木或参与到种植树木的活动中,感受植树的乐趣。
拓展: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79年2月,根据国务院提议,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在简单和固定的平衡线上或者窄道中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稳且不摇晃。
2.幼儿能够在低矮的物体(桥墩、小桥)上面走上一定的距离。
二、活动准备
1.单元砖、平衡木、手印、脚印
2.体能棒、拉力圈、木勺托球、软梯、绣球、羊角球
3.狩猎筐、小推车、粘球、轮胎、荡桥、梯子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先将单元砖和平衡木拼搭成小桥,幼儿借助狩猎筐和绣球、粘球、大龟背等,在小桥之上展开平衡锻炼,持物平衡走、拖物平衡走等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行走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稳且不摇晃。
(2)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安全。
2.教师将手印、脚印、体能棒、拉力圈以及软体轮胎和梯子以及荡桥等搭建成不同的'路径,幼儿在这些路径上面展开平衡走的游戏。
(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在新走的过程中双脚不可以离开路径,不可以用手协助。
(2)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秩序和安全。
3.教师用体能棒、软梯等搭建一个比较窄小的路径,利用木勺托球和木球开展托球、干球等平衡游戏。
(1)窄道中行走,在行走的过程中保持身体的平稳且不摇晃。
(2)手上拖球行走的幼儿要注意球不要脱离了路径,注意游戏的安全。
4.教师搭建直线或者曲线的路径,幼儿利用小推车和轮胎等开展一定路径推、拉、滚物体的平衡游戏。
(1)能力强的幼儿注意不要讲物体滚出路径,尽量走直线的路线。
(2)在游戏过程中注意秩序,排队进行,注意安全。
5.教师用软梯和拉力圈搭建一个直线或者曲线的曲折路径,幼儿在上面开展踩线走的平衡游戏。
6.教师设置一条路径,幼儿骑在羊角球上,开展平衡跳跃的游戏。
四、放松整理
1.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说儿歌做动作,放松全身。
抖抖我的小手,动动我的小脚。
扭扭我的脖子,转转我的脑袋。
2.教师组织幼儿将材料归放整理好,在收纳的时候注意安全。
中班关于冰的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节奏活动,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结束的反应能力。
3.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
4.能够完整地歌唱歌曲并且大胆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
吹泡泡图片吹泡泡歌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春天来了,蝴蝶姑娘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小兔子、大鸟和宝宝一起在草地上玩游戏,宝宝在玩吹泡泡游戏,泡泡慢慢变大、变大,一个一个飞满天。美丽极了。
师:孩子有没有见过泡泡?泡泡的形状?泡泡是什么颜色?(幼儿回答)
师:今天老师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泡泡,孩子们一起来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出示图片(幼儿观看)
(二)吹泡泡---气的运用
师:请你吹一个大泡泡,吹大泡泡是怎么吹的?(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一个大泡泡:气轻轻地吹出。引导幼儿一起吹大泡泡。
师:请你吹一个小泡泡,吹小泡泡是怎么吹的?(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一个大泡泡:气快快地吹出。引导幼儿一起吹小泡泡。
(三)歌曲练习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叫《吹泡泡》(幼儿倾听歌曲)
师:歌曲里面唱的是什么?那么怎么数泡泡的?(幼儿回答)
幼儿跟这老师一起演唱歌曲,一边演唱一边做动作。
(四)合音乐一起游戏
师:老师今天请宝宝一起做一个泡泡游戏,孩子们想不想一起玩呢?(幼儿回答:想)
播放第一段音乐
师:让所有幼儿围成一个泡泡,泡泡一会飞高了,一会飞低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出相应动作)。
师:现在呀,我们要边拍手一边围圈跑,教师一边唱歌曲让幼儿回答唱的是什么(幼儿回答:1234567,7654321)
教师让幼儿动作进行创编,幼儿自由发挥(拍拍肩,拍拍头等)。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成相应动作
播放第二段音乐
师:幼儿手拉手,变成大泡泡、变成小泡泡,跟着第二段音乐动起来。
播放第三段音乐
泡泡声随着这段音乐变高变低。
师:让幼儿示范泡泡怎么变高的,怎么变低的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完成第三段音乐动作。
师:当音乐播放到最后一个声音是提问这是什么声音?(幼儿回答:泡泡破了)请幼儿做一个泡泡破的`动作。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的练习一,二,三段音乐动作。
(五)结束活动
师:泡泡现在飞走了,请幼儿找到自己的位置,回到位置上。
师:今天你们玩的开心吗?(幼儿回答)最后,孩子们回家也可以邀请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玩一次,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歌曲教学中分句教唱和整体教唱的模式,充分利用了歌曲本身简单、生活气息浓,富有情趣的特点,采用游戏性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在玩中理解和学习歌词,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幼儿兴趣逐渐高涨,抓住这个时机,让幼儿尝试在歌曲旋律的伴奏下填词演唱,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环境里自主地学唱歌曲。
幼儿自主地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教师在引出吹泡泡的主题后,就以兔妈妈的角色参与到游戏中,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来引导幼儿学习歌曲,然后逐步退出引导者的位置,让幼儿自主地游戏、学习、使幼儿在体验游戏活动快乐的同时也感受到歌唱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