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参考8篇

时间:2025-05-20 作者:loser

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控课堂节奏,避免不必要的混乱,将实际教学内容融入教案设计,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更有信心和方向感,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参考8篇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实验、使学生能够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教学重点: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利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计划并进行定量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指导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学情分析:在前两年学习科学己有基础上,学生己有一定操作能力。但是学生对学习科学兴趣很浓,接受能力快。本课教学内容趣味性、操作性强。斜面应该是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了,虽然严格的标准斜面并不多,但是很多变形的斜面却一直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些变形的斜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逐渐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乐意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实验。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关于斜面的相关资料、搭斜面的材料(长度不同的木板)、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出示饮水桶

谈话: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想请一位同学帮老师把这桶水搬到讲台桌上来,谁愿意帮助老师?

2.找一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3.找两位同学来搬饮水桶。

4.提问:那么,我们一个人有没有办法把饮水桶搬上去呢?

5.让刚才那位同学利用木板再来试一次。

6.提问:这位同学两次搬饮水桶有什么不同?

7.小结:像这种斜搭的木板就是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斜面。(板书课题)

学生纷纷举手。

一位同学没有把饮水桶搬到桌上。(很吃力)

两位同学把饮水桶搬到桌上。(还是很吃力)

学生思考:利用木板。(若学生想不出教师可提示)

学生利用斜搭的木板获得了成功。

学生回答:一次利用木板,一次直接搬。。

通过教师与学生亲切自然的交流,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斜面的作用,引出课题。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简单机械,设置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发现周围的生活现象存在着科学道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一、探究斜面的作用

1.提问:斜面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2.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猜想。

3.提问: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4.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方法。

5.谈话:各组同学开始行动吧!

6.组织学生汇报研究的数据和结果。

7.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

8.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确实可以省力。(板书: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测力计读数

直接提重物

利用斜面拉重物

二、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的对比实验

1.提问:请大家再来观察我们刚才得出的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可适当用不同颜色的笔划出直接提起测力计读数相同,利用斜面读数不同的数据)

2.提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3.提问:我们再如何进行研究呢?

4.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

5.谈话:下面就开始我们的研究吧!

6.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根据情况,适当进行指导。

7.组织学生汇报各组的研究数据和结果。

8.总结:在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上拉动物体,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板书:倾斜角度越小的斜面越省力)

实验记录单

倾斜角度测力计读数

三、巩固应用斜面的作用

1.谈话: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斜面这种简单机械。斜面有什么作用?斜面省力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呢?

2.出示斜面的应用图片(变形斜面)。

谈话:请大家观察斜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谈话: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提出猜想。

汇报交流。

各小组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集体交流研究方法。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交流各组研究的情况。

分析各组数据,得出结论。提出研究的问题。

交流各组提出的猜想。

学生仔细观察数据。

根据提示思考。

发现:这几个组利用测力计时读数完全相同,但利用斜面后虽然都省力,可省力的大小却不相同。

学生思考,回忆刚才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可能和倾斜角度有关系)

回忆三角板的角度。(主要是30度、45度、60度)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互相补充。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汇报。利用已有数据,发现新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观察、思考、汇报。

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概括能力。

适当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利用材料设计不同坡度实验。培养学生好奇好问的习惯。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对比试验是科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实验。

这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拓展,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体会到科学即生活的道理。

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倾听,对学生大胆创新、仔细认真的学习进行表扬,并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提出问题

1斜面有什么作用?

2猜想

3制定实验方案

4实验

①分组实验做记录

②分析数据

③交流整理

5得出结论

实验验证斜面越平缓越省力。

1引导学生用长短不一的木板垫起同一高度进行实验,分别读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比较木板的长短与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关系,得出规律。

3总结两次实验记录,得出结论。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师:有一座很高的塔,要修建一个能登上塔顶的梯子,要求梯子既容易攀登又占地面积小,应该怎样修?

学生思考设计。学生思考后回答。

自由发言把课堂探究进一步扩展为课下探究。使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培养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怎样才能较容易的骑自行车上陡坡?

板书设计:

18、斜面

斜面可以省力

倾斜角度越小,斜面越省力

教学反思:

斜面是日常生活中接触较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等却是学生所陌生的。在本课教学中,我以盘山公路为切入点,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

科学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 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设计思路:

平时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李悦在说,“我吃好饭,下去玩很长时间天才会变黑”,正是由于季节转换,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个别家长也在抱怨孩子晚上不肯睡,早上爬不起来,抓住这一点,开展此活动,落角点在于养成孩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白天和黑夜,了解白天黑夜不同的活动。

1.学习儿歌,愿意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白天黑夜的事情。

活动准备:

太阳和月亮图片、学生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模仿动作――白天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太阳?看到太阳升起来了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出示太阳图片)

2、学习儿歌: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也醒来了……白天真热闹。

二、模仿动作――夜晚你在做什么

1、讨论:你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月亮?月亮出来了,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出示月亮图片)

2、学习儿歌:月亮出来了,小草睡觉了,小花睡觉了,小朋友们也睡觉了……夜晚静悄悄。

三、小猫和老鼠――白天、黑夜在做什么

刚才我们都知道了白天是工作的时候,夜晚是睡觉的时候,那你们知道小猫在白天做什么?晚上做什么?

四、操作表现――巩固白天和黑夜的不同

分辨贴纸上的东西,哪些是白天的,哪些是夜晚的,分别贴到合适的画面中,并做相应的动作表示相应的事情。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想象。

(2)能够读图判读晨昏线,并能够运用晨昏线的特征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挂图解释昼夜现象,运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运用教学挂图分析晨昏线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世界的物质性及物质运动规律性本质性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探究昼夜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昼夜交替的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

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连续24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园(或周边村庄)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

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夜呢?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

(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

(2)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第二课时

一、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xxx是白天时,xxx是黑夜,xxx是清晨,xxx是黄昏。

2、拓展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二、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和书上第8页的内容进行交流。)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三、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地球自转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目标

1、乐于观察和探索白天、黑夜的形成。

2、感知白天和黑夜,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能分辨出白天和黑夜。

活动准备

1、自备材料:太阳、月亮、星星、图片

2、物质准备:白天黑夜背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情景导入;夜晚来临,小猫在玩线团,猫妈妈叫小猫睡觉。

教师:猫妈妈为什么要叫小猫睡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教师:夜晚天空变黑了,天上出现了月亮和星星,小猫静静地睡着了。

二、活动展??

1、感知白天和黑夜

(1)出示白天图片,认识白天。

教师:小朋友,这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分辨白天和黑夜。

(2)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自由讲述。

教师:图中的画面是白天还是黑夜?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讨论:白天可以做什么?夜晚天黑时可以做什么?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的都对,白天和黑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活动结束

操作材料:给每个学生发放太阳、月亮、星星、卡片,请学生根据背景图片将星星、太阳、月亮卡片分别粘贴在白天和黑夜的图片上。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白天和黑夜,可以看出大自然的变化真奇妙,关于大自然,还有更多有趣的现象等着小朋友们去发现呢!

活动延伸: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白天和黑夜,并将看到的情景画出来。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与学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活动,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和亲情教育。

4.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

学习重点:

学生了解人的生育方式,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的学习活动。

学习难点:

学生体验活动的学习指导,了解母亲的辛苦,感悟亲情、珍爱生命的学习活动。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如图书馆查阅资料、对母亲、专家、医生等访问、上网查询等获得的文字、图片相关资料。学生从小到长大照片、3至4千克重的沙袋(体验活动用)。

教师准备:课前多方面搜集关于人类生长、繁殖的资料,相关。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谈话,创设学习情景,展示《西游记》孙悟空出世片段,或引导学生互相看看从小到大的照片,猜测“他是谁”的游戏,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产生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想法,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引入本次学习活动内容。

二、了解人的生育方式:

师:人也是动物,只不过人是个高等动物,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们知道些什么?

(1)交流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课前搜集获得的信息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前搜集关于人类生命怎么来的资料,教师巡视学生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互相鼓励、加强交流,积极肯定其他同学的发现,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观点发现。

教师展示图片、,下发资料卡片,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命的起源,使学生科学直观的认识生命从哪里来:“因为我们的父母相爱,因此他们结婚了。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充分结合后,在母亲的子宫里形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将近十个月的时间,受精卵在这段时间不断发育,最终形成了小宝宝,在医生帮助下,子宫收缩,小宝宝送出体外,我们来到人间。”教师语言结合图片,语言力求通俗易懂,易与儿童接受。

(2)提出问题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想了解的探究性问题,教师给学生方法上指导,引导学生多交流、勤思考,对产生问题的解决方法:如进一步查阅资料等。

三、体验妈妈怀胎的辛苦

(1)小组内分别做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沙袋放置腹前,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辛苦,引导学生课前了解交流母亲怀孕时的心情感受和身体感受,如吃饭呕吐等向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爱母亲的亲情教育。

(2)交流活动体会

(3) 设计生命手册

指导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内容涉及从新的生命的诞生开始,到现如今自身的体征变化。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生命手册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如颜色、花边、图案等,

三、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完善自己设计制作的一份生命手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后进一步调查研究,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受精卵 胚胎 大约十个月 婴儿

卵子

课堂检测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篇8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植物除了种子繁殖外,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繁殖。

教学难点: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教学准备:

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