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作文8篇

时间:2025-05-20 作者:loser

出色的作文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过去, 写作文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声音与立场,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苏轼的作文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苏轼的作文8篇

论苏轼的作文篇1

皓月当空,一丝清影撒下,朦朦胧胧,像是薄雾。我心里略感悲凉,此时不禁想到:百年前,他是否也像我这样曾独赏这轮明月?

苏轼,一个震撼人心的诗人,他的诗抨击人们的心灵,或旷达,或豪放,或凝重。他,从不要求别人理解他,他有自己的思想。

他倦了,多年的官场沉浮,多年的四处飘零,他心灰意冷,终隐入山林,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呢”,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是拣尽寒枝终不可栖的寒鸦吗?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吗?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痴汉吗?我想,他就是他,虽处处受拙,但依然豪情万丈。

站在雪堂前,我又想到了他;东坡,苏轼在这块土地上耕耘,作诗,饮酒,在这世外桃源,苏轼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快乐,虽劳累,贫困,但是真实的自己。

我敬佩他的志存高远:发愤识尽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欣赏他的豪放旷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我动容他的温柔情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我喜欢这样的苏轼,虽无易安的柔美,无李白的绚烂,无陶渊明的悠闲,可我还是无怨追随你,而你吸引我的,就是在那历史长河中的随缘旷达。

既然此事古难全,何不把酒问青天?念着本性,把这超凡脱俗的态度继续唱下去。

论苏轼的作文篇2

相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苏轼是豪放的,就如《江城子密州出猎》里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擒苍”一样。他诗词虽豪放,命运却坎坷,但又是幸运的。

苏轼,字子瞻,又名和仲,世称苏东坡。这个看似平淡的名字,却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座永恒的丰碑。

苏轼于嘉祐二年进士及第,曾在凤翔、杭州、密州等地任职。相比于平民老百姓,他已是幸运。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大赦北还是病逝途中。

观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年少时当官,后又连连被贬,为何因。在苏轼的中年,他终于醒悟:他的坎坷,皆因他自己的嘴。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他即不得旧党眷顾,又不得新党接纳,只因他的咄咄逼人,口无遮拦。

虽然苏轼被贬,居住条件艰苦简陋,但仍乐观幽默,豪放旷达。根据曹臣所编《舌华录》载,苏轼一日饭后散步,拍着肚皮,问左右侍婢:“你们说说看,此中所装何物。”婢女应声道:“都是文章。”苏轼不以为然。另一婢女答道:“满腹智慧。”苏轼也以为不够恰当,苏轼的爱妾朝云答道:“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即刻捧腹大笑。

苏轼被贬,却在这大仙大落中变得沉稳。在这坎坷的命运中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圆滑。这,便是我印象中的苏东坡。

论苏轼的作文篇3

你是文坛上的东坡居士,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两赋一词,你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历史上留下了你许多不朽的诗篇。

你虽多次被贬,却不乏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从你身上,我学会了坚韧和不拔;从你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和豁达;从你身上,我学会了理想的艰辛。你是我的榜样,你是中国亿万人的榜样,你的精神,你的人格,流传至今。因为有你,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因为有你,我们的文学源远流长。

你的多情造就了你的豪放,你的豪放造就了你的豁达,你的豁达造就了你的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你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但是你从来没有想过,你让很多人受过伤。你得意的时候,很多人恨你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你的才气,当然要恨你,但是你落难时你写的书法,这么笨,这么挫,歪歪倒无所谓,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我仿佛可以看见,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你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中国的荒野古道上,无休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最后,孤身一人流放在海南岛,你这个一天都离不开朋友的豪放诗人,却被迫像野人一样住在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在语言不同的一族中了却残生。

具有诗人气质的人,往往在智慧和情感上都早熟,在政治上却一辈子也成熟不了。你始终保持一颗纯洁的童心,你用孩子般的单纯天真的眼光来感受世界和人生。不受习惯和成见之囿,于是常常有新鲜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你用孩子般的天真单纯的眼光来衡量世俗的事务,却又不免显得不通世俗,不合时宜。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你不断的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有每一次的收获。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到自己,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己的循环。美到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己,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己是为别人而活着,其实感觉都不会美。

论苏轼的作文篇4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初次读赏,便觉得格外感人,这是他梦见了早逝的亡妻而写下的。十年忌辰,正是个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绪心怀的情绪潜流,忽如闸门打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原来那个曾写下“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的人也会有如此的柔情。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已经忘记是在哪儿看到这句诗,但却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是啊,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的过客,所以人不应该为过往而伤怀,应豁达处世,不要徒增自己的烦恼。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以无可奈何,在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的告诫自己,才不能被惆怅和寂寞所包围。

中秋之夜,原本是何等的美丽,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他却只能一人独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看着凄美的明月,他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连月亮都会有圆满缺憾,人的欢喜悲哀,自古皆然,亦不是如此。最后他在忧伤中寄情于明月,倾诉着自己内心深处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几许清风拂过,美丽的月光与点点星光依旧,就这样在点缀着淡淡凄凉的环境中,全诗画上了句号。

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他用理想勾勒出一个豪迈的形象,他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流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乐观依旧,即使经历的失败再多,他只是淡定从容地一笑置之。

他的短暂一生可谓是曲折多难,他本人却也未曾消极过。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玷污不了他的白衣胜雪;即使官场再乌烟瘴气,也掩去不了他的光芒万丈;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他的情深似海。

“腹中有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愿我能像他一样在书海中遨游,忘记人间的喧嚣浮躁,红尘万丈。

论苏轼的作文篇5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这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期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但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明白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论苏轼的作文篇6

从古至今,放眼望去,论我最喜爱的文人墨客,非苏轼无人能及。

论才气,苏轼在北宋算得上一流,与苏轼第一次正式见面,当属小学时品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转门,门轻轻一推,才情兼备,月下闲叙的苏轼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现在我面前。再一推门,好似重回三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又再现眼前,那时的周瑜何其雄姿英发!……慢慢的,我从苏轼的《念奴娇》中醒来,由此可见,苏轼善文,更善感,当时,苏轼有豪情壮志,也不泛有儿女情长,《江城子》中苏轼洒泪挥毫,写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看“小轩窗,正梳妆。”竟是描写亡妻梳妆之举,孑身一人的痛楚与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中了。这时那你还能想象出是他写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吗?

但仔细一想,我所倾慕的,不仅是他独有的才气,更是他的性格与人格。

苏轼在晚年多次被贬,经常举家迁往更偏远的地方。苏轼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却不幸陷入了党争。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支持,于是上书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纸诏书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却不想,诏书是下达了,自己又被罢黜,于是只好携家眷至杭州任职。他本一心尽职尽责,却不想又被党争,御史牵连,因为他对许多小人敢于讽刺,于是被有些与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实,这便是“乌台诗案”。

他被押解示众,贬至海南岛,却依旧乐观豁达,春风明月,他一生横跨多半个中国,足迹早已不止万里,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无论离京城有多远,他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尽着自己的职责。却也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他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饱,自己开了片土地,在东坡,为了能吃上肉,他又买了许多当时在宋朝不为人所稀罕的猪肉,又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也是令我欣赏的人生态度,他既没有似陶渊明明月隐山林,也没有似屈原自沉江底,这些做法是令我钦佩的,但苏轼却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却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随遇而安,却也关心朝政,他悠闲自得,却也不低声下气,甘做幽人。

苏轼,有着“明月松间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谁见幽人独往事”的气节,这便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论苏轼的作文篇7

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便渐渐开始喜欢上他。

他为自己写传记,“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表达了他的性格与志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如此豪爽、洒脱又有和人学得来?但又有多少人明白“桃花源”一游中的不满和渴望?

我曾为他的辞官归隐而感到惋惜,丰厚的利禄功名放之不取,我亦开始不解;但我也曾为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感到兴奋,官场上的狡诈、阴险又岂能与田园的朴素之风相提并论呢?在农家院里,他愿做那最休闲的人;在山水之间,他愿做那自由的快活神仙;在繁华闹市中,他愿做那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世人。

我曾为他的“环堵萧然,不敝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而感到担心,如此的贫穷潦倒又如何维持生计呢?我也曾为他的乐观而感到钦佩,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二十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现在是二十一世纪,当然不能同很久很久前那个社会相比较,现在处处需要竞争,而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在当今社会,不竞争是不行的,然而在竞争中却要做到陶渊明一样的不慕荣利,在竞争中,不仅要为自己想,也要为他人着想。做到共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

不过,每天生活在百花间,看百花齐放,听百鸟共鸣,观日出日落,又是何等的享受呢?只听到耳边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一股清风般掠过我的面颊。

论苏轼的作文篇8

茶香缭绕在鼻尖,梦回千古,我好像看到了那消瘦但坚毅的身躯,我知道,他是苏轼。

二十一岁的他进京应试即中榜眼,名震京师,眼前的平和世界让他心头大喜。但苏母的逝世却让他倍受打击,祸不单行,朝野旧雨凋零,苏轼只好离京。

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却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赤壁赋》,他的豪放,他的洒脱,不禁让我热泪盈眶。本该悲伤失意的他应被人安慰,反而去安慰有人,这是怎样的胸怀?我看到了他与友人的背影,悲萧,凉风,冷月。一声狂笑却让一切悲伤退去,你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事也。“这是怎样的洒脱?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不觉间你已步入老年,但却依旧豪放,拿得起,放得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你的爱国之心流传千古,但那蜡黄灯光下数声长长的叹息,你发出了“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痛心与落寞。

你的仕途并不顺利,被你用文字刻了下来,你在黄州写下了《赤壁赋》,也在这里写下来《记承天寺夜游》。

在那个美好的.月夜,你欣然起行,兴奋的发现怀民亦未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你说“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要知道,你当时可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啊!

你的文采,你的豁达,你的豪放,你的洒脱,这才留下了千古绝唱。不因为其他,只因你是苏轼。我知道,你看见了我。但那时你已是老年,花白的头发让人不敢相信你的豪放,佝偻的身躯让人怀疑你的洒脱,我知道你不在乎,你的心早已超脱人之境界!

我看到,你浑浊的眼睛中又放射出光亮,我不敢望,你对我说,“不畏艰险,向前向前……”

我知道你已是弥留之际,泪水早已满面,我必会带着你的忠告,前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