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精选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Fallinlove

为了使自己内心的感悟有所表达,我们可以将观后感写好,一般朋友们观看完一部影片后,一定有很多启示,可以撰写一篇观后感,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精选8篇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1

神舟十三号此次的“亮点”颇多:相比神舟十二号在太空驻留3个月,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员将在太空过春节,地球上的我们将历第一次收到来自太空的新春祝福;这是中国女航天员第一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会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此次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进行2~3次出舱活动等等。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从2003年杨利伟作为中国首个讲入大空的宇航员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到如今我国经有12人去过太空,中国的航天事业正在阔步前进。空间站建造的宏大项目将分步骤有序完成,我们坚信它将在未来圆满顺利进行关乎人类和平与进步的航天梦,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不解努力中成为一个个现实,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对中国人来说,在这份激动的背后,更多的是一份从容。几十年的航天事业,其背后是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我们亲历了自己国家的奋斗历程,我们也在日堂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这个国家日新月异的进步。

今后,我们还会见证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等的发射。每一次见证,都更加坚定了人民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日益雄厦的科技实力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人民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而非只是一种幻想。所以,这不只是一个中国航天人代代接力,传承梦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国家更有实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们总是忍不住回顾过去,而越是回望历史,越能理解当下。越回顾,就越珍视,我们会不断回顾中国科技事业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在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寻找民族前行的动力。那些时刻,因为铭记成为永恒。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2

3月23日下午,中国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给我们开展了一堂奇妙的天宫课堂。这也是他们第二次太空授课。航天员们给我们演示了各种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水油分离实验。众所周知,水和油混合后会因密度不同而分层。那么,在太空中,水和油混合在一起后,还能分开吗?这个小问号在我心中悄然而生。天宫课堂中,王亚平老师使劲晃动瓶子,使水油混合,过了一会儿,水油还是混合的状态。原来,太空中是微重力,所以水和油混合后并不会分开。“该怎么把水和油再次分开呢”,随着老师的演示,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和油又能分开了!我马上去查了资料,原来离心力的本领很大呢。太空实验太有趣了!希望将来我也能在中国空间站里做各种实验,探索宇宙奥秘。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3

我们学校周五的下午组织我们上了一节妙趣横生的网课——天宫课堂。我上过学而思网课、ef网课,还有疫情我们在家学习时上的空中课堂等,而天宫课堂是我上过距离最远的网课了。

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和王亚平担任老师,做了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和水膜实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泡腾片实验。

首先王亚平老师把水挤到一个像放大镜但没有镜片的物体中后,中间出现了一个水球,然后她把颜料挤到水球里,水球立刻变成了蓝色,就像一个蓝色水晶球。之后宇航员将半个泡腾片缓缓放到水球里,水球里渐渐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气泡,随着水球里的气泡越来越多,水球也变得越来越大,王亚平老师说:“这就像我们生活的地球”。

天宫课堂结束前,航天员老师们热情的给同学们送来祝福。翟志刚说:“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叶光富说:“天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此次天宫课堂第一课激发了我对宇宙空间的向往。我想这是祖国的伟大,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幸福。我们要让航天精神,科学精神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我期待着下一次天宫课堂开课。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4

在2021年的12月9日下午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啦。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要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不仅代表着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更先进了,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前进了一步。

在“天宫课堂”中,三名航天员老师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都让我惊叹不已,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浮力消失实验。王亚平老师在空间站把乒乓球放入有水的杯子中,再用吸管朝乒乓球吹气,接下来发生了神奇的一幕,乒乓球沉在水里不浮起来了。然而,在地面上的同学不论用什么方法,乒乓球还是浮在水面上。之后,王亚平老师讲了,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太空中没有重力,浮力几满分作文网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浮起来。

是啊,太空中一切是多么奇妙有趣,这样还有谁不能喜欢科学呢?正因如此,我国的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人们把中国航天与中国的传说和神话联系在一起,使中国航天有了传说和现代的意蕴。古人所向往的,没有实现的梦想,现在已经实现。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要热爱科学,学习科学,不能贪玩,要有梦想,好好学习,长大了创建更好的中国。

通过这次太空授课,我知道了航天科技不仅能壮国威,更关系我们家庭和生活的幸福,让我们就像王亚平老师说的,“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吧!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5

此次太空授课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难见到的物理现象,当这些奇妙而精彩的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在地面课堂的现场多次听到了学生们的惊呼和掌声。离大屏幕很近的我也深受这些美妙现象的震撼。当王亚平老师进行高难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贴中国结时,我感觉到现场所有的听众都摒住了呼吸,那个小小的图标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当它被稳稳的贴在水膜上时,那种欣喜和感动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这种通过凸显天地差异来进行教学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对航天乃至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这次授课活动在青少年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定会伴随学生们一生的求索过程。

航天员作为科普教师亲切地与学生进行对话,拉近了代表我国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与公众的距离,增进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了解与关注,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中国情怀的传递。航天员们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和精准的实验演示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过人的智慧,出众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体素质,

当然从中也能反映出他们勤奋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们的表现为我们教师起到了表......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6

今天我上了一节此生中最宝贵的课——天宫课堂。宝贵之处在哪呢?这堂课是由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三名伟大的宇航员:翟志刚,叶光富,王亚平讲解的。他们代表着中国航天顶端的科研工作者,在工作之余与我们遥远连线直播并在距离地球400公里以外的空间站进行实验,教给我了许多有意思的科学物理知识和现象。

太空授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体运动实验,航天员叶光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微重力的太空进行转体运动,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还告诉我们角动量的物理知识,也就是描述物体转动的物理量。还有许多实验非常有趣,耐人寻味,传播了载人航天知识。我对变幻莫测的太空许多的疑惑都被解开,拓宽了我的知识面,科普了航天知识,为以后的科学物理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这堂课对我的影响和意义非常大,中国航天从之前的一穷二白到现在已成为世界一流之列,靠的是科学家,科研工作者,宇航员等从事与航天事业的人们一路披荆斩棘的共同坚持与付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为了祖国崇高的航天事业勇于奉献,担当时代重任,不负人民期望,追逐梦想不断进步的精神让我颇有感触,我懂得了要不断追梦,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把握住机会,努力学习,长大后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做贡献,让祖国屹立于世界之巅峰。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7

“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呀习也飞不高……”我哼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只小小鸟,我是人,人怎么能飞呢?一想到这儿,我就十分沮丧。不过我有时还是想入非非:我的梦想就是也能乘坐飞船火箭,飞到太空去遨游一番,去寻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务,呵呵,那就太爽了!不过好像不太现实,神舟五号也才载了杨利伟一个人,那能轮得上我呢?唉!

我迈进家门,按例打开了电视机,只见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正报道说:“今天上午九时,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宇航员为费俊龙和聂海胜。”我几乎每天都认真地观看有关神六的新闻报道,了解了神六的基本情况、宇航员的衣食住行以及神六与神五的区别等等。我心情十分激动,同时也感到不可思议。我的天哪,才两年的时间,我国就成功发射了两艘航天飞船!

你看,这神六可比神五先进多了,光宇航员就增加了一倍,同时,神六的飞行时间达到了115小时32分钟,比神五的21小时多了好几倍,这是多么大的差距啊!另外还有食物,原来神五就简简单单几种,神六却有50多种,在太空中,连鱼香肉丝、宫爆鸡丁都能吃到!这下子可激活了我的脑细胞:对了!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每2年有一架航天飞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员,到最新年就应该做到一艘航天飞船一次可以乘载9名航天员了吗?我不禁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了。我心里暗想道,我要计划一下,争取当一名宇航员,到太空去遨游一番!

做宇航员所必备的条件是:高超的飞行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高超的飞行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以后可以慢慢培养,现在我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练,增强体质,同时更要抓紧学习,积累知识,希望长大以后成为一名航天员。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飞天梦想将成为现实,我一定会圆了这个梦!

天宫课堂第二课堂观后感篇8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x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x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x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x,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x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x空间站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