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内容需要真实,不要过于夸张或虚假,一份优秀的读后感,能让人更加透彻地理解书籍的深意,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病隙碎笔读后感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1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2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写下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被病魔所纠缠,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是史铁生——一个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便是他明媚的笑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乐观向上,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将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话虽幽默,却让人惋惜难过。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却不嫌多啊”。是啊,我们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而厄运却不该到来,人往往只会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这样也只能天天哀叹,为何不乐观一点?人生一世短暂如梦,生死离合已是常态,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人什么都可以躲过,唯有死不逃脱,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我最爱这句话,三言两语道清人的心理,他将生死描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生命会不断重复,但总有一天太阳会黯淡,地球会老去,甚至宇宙都会不复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与人类不同,史铁生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是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许多细胞互相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于其他生命)的空间复杂。人性却有种种丑恶,肉身也有种种限制,唯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这世界有一天会没有你,要知道这世界曾经也没有你。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说:“ 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那么这就成为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其他各种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拥有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当你有了缺点,才会看见别人的完美,你也变得完美了,你的残缺确定,你的心灵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3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4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5
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我方知道,原来竟然有这么一个人,对外界的事物,对人生,看得那么的通透。
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很多时候难以避免。那既然如此,何不直面困难。
读完余华写的小说《活着》,我惊觉原来苦难不怕多,也不怕够。苦难可以接踵而至,可以从任何一个时候开始,然后还可以给人源源不断之感。
可是这又如何?正如老舍先生写的《四世同堂》里,瑞全要离家走出北京,那晚他问钱默吟,有什么话需要对他说的吗,老伯伯说:“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见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对这句话印象很深刻,希望其可以像一盏会走的灯,照亮在黑暗里前行的路人,直至黎明破晓,旭日东升。
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愤怨的积累。从某一程度看,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卑的地方吧。一自卑,就很容易失去自我。这个时候对爱是有很大的期盼的,可是爱而不得,愤怨也会积累起来,转而一发不可收拾,很多悲伤的故事也是因为这般而发生。
其实我们做很多事情,就如同玩游戏。那游戏没有什么含金量,也没什么实际意义,然而我们却成为了痴迷又疲惫的玩客。这和吃力不讨好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啊,人在无端地浪费时间的时候,应该懂得悬崖勒马,及时醒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留下自己的人生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平均就等于是一种不公平。比如拿跑步说;在同一起跑线上,有些人跑得很快,有些人跑得很慢,有些人则是中等水平。那如果要求人人都是中等水平,让快的人慢下来,让跑慢的人快起来,原来是中等水平的人是保持原来的速度吗?这种平均是不是太强人所难,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有时候我在想,监狱的意义是什么?是复制仇恨吗?当然不是。是对人的一种心灵上的培训,让那个本身认识到自己的罪责,从而心里产生爱,去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赎罪。
经济在日益增长,可是同样的,地球日益枯萎,人间恨怨飙升。大自然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人类应该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如若是一味地索取,肆无忌惮,将追悔莫及。
生病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让人懂得满足。咳嗽了发现不咳嗽时光的美好,不能走路发现可以活蹦乱跳的美好;饮食需要诸多忌口方知道可以胡吃海喝的美好。
爱是什么?爱是相互敞开。只有双方相互敞开心扉,那才是爱的体现。好感和摸索,亦或者说是追求,那都只是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爱无关。
在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怎样?孤独怎样?美妙的肉体唾手可得的年代,爱当然显得难能可贵,孤独当然显得莫可名状却又真实可感,还无处不在。
人人都一样,岂不是万籁俱寂?所以每个人有其自身的特性,反而有一种百花争放的感觉,那才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如果天堂成了可以到达的目的地,那天堂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试想一下,到了目的地之后呢?人人都到了天堂的那个目的地,那岂不是又是另外一个社会,另外一个世界?难不成那个社会上的人或者说那个世界的人没有贪念,没有欲望了吗?那人人又岂不是都一样的完美了,那不是又是一种万籁俱寂了?所以天堂是一种姿态,是精神的恒途。人人才会为自己的那份信念,为这种姿态,为这精神的恒途,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升。
病隙碎笔读后感篇6
最近读完了史铁生先生的散文集《病隙碎笔》,在我看来,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史铁生先生的随笔集,这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集子,而是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与思考,同时解答着声明的难题,正如这本书的名字,《病隙碎笔》,简单明了且直白,这本书中所写也就是史铁生先生在长期生病的空隙中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喜欢《病隙碎笔》,是因为史铁生面对跌宕起伏的不公命运时的理智与坚定内心,读完这本书,不禁要感慨史铁生先生对生活的坦然豁达,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人生各般事件的大彻大悟的通透感受。
对于史铁生先生,是谁也不陌生的。从《我与地坛》,到《务虚笔记》再到现在的《病隙碎笔》。有人评价史铁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边缘行走的作家”,不得不感叹,单是疾病带给史铁生先生身体上的折磨,便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双腿瘫痪后,又是肾病又是尿毒症,而最后也因脑溢血不幸去世,更不用提在心灵,精神方面带来的打击。就像在《病隙碎笔》一书中所说的,“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的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都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这样调侃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本书名字为《病隙碎笔》,但其中内容与“病”又无太大的关系,书中所有的文字,更像是一个鲜活健康的`灵魂对生命的困惑与苦难的探索,似于一个思考者对于哲学的最基本问题的探索与辨析,史铁生先生一直在寻找答案,穷极一生的思索,他虽然残疾无法行走,却从未停下过探索的步伐。
印象深刻的是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引用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句“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记得在过去读时,从未想过将其与生死相联系,只是认为是普普通通的一场往来,但在史铁生先生看来,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以这一句话作为墓志铭,对于史铁生先生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不带走一片云彩。一段渺小的生命,为世界作出改变,哪怕是微小的改变,不失为一种成就,不枉来人间走一趟。
不得不说史铁生先生是乐观的。他在书中写道“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在病痛的折磨中,史铁生先生并没有自怨自艾,度日如年,甚至于从此一蹶不振,反而,他不甘于沦为泛泛人海中的渺小一颗,将这些疾病带来的折磨痛苦转化为思考的动力,在生病的空隙中思索人生的真正奥义。人之生老病死,史铁生早已看淡,虽然失去双腿只能依附轮椅的他曾经在年少时也有过失意,恼恨上天安排的不公,以至于每天把自己藏进地坛,望着地坛的花花草草与建筑物,往来的行人,去深思,去感悟,去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幸运的是,史铁生终于有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在《病隙碎笔》中,他也明了了上天的安排,正如史铁生先生在开篇所讲,“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喜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一个,不可以随意调换。”深谙自己是那个不幸者,领悟透彻之后,也懂得了“一起只好看命运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