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读后感的力量在于它能引导我们思考,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能提高我们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上学路上》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1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生活在云南怒江边上的小姐弟俩,为了到对岸去上学而不得不每天命悬一线,滑索过江的感人故事,真正触动了灵魂最深处的情感。
走路上学,这在常人看来只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对于这对小姐弟却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姐姐娜香靠危险的滑索溜过江上学,在弟弟的眼里,这却是让人无比的羡慕,但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可是,事与愿违,在外打工的爸爸总也不回。终于一天,弟弟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偷偷溜索过江,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不曾想,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被家访的聂老师戳破,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把瓦娃留在了家里。他答应妈妈和姐姐:有了这双鞋,他就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
日子像流水一样悄无声息地淌着。谁也没想到,因为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
影片最后段娜香的坠江相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尤为强烈,故事也因此达到了高潮。这部“将美撕毁给人看”的影片,自始至终是那么完美地、也是令人心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人物无论是主角姐姐娜香,还是弟弟瓦娃,以及聂老师,甚至配角村长等等,都无限深情地投入,决不懈怠其中任何一个细微处,那么感人至深、没有悲情、滥情的噱头,《走路上学》通过孩童瓦娃的纯净视角,以朴素而真实的故事蓝本、克制收敛的叙述方式、清新自然的影调、真挚动人的情感和精美简约的风景,紧紧拽住了我们的心灵。
客观上讲,也许人生来就不是那么的平等,而处于优越环境的我更加应该珍惜目前美好的机会和安逸的生活,做到和聂老师那样爱护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的希望没有那么遥远!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2
观看了《走路上学》。这部电影让许多人热泪盈眶,可感动人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姐姐娜香和弟弟瓦娃溜索上学的感人故事。娜香和瓦娃住在云南省的怒江边,而学校在江对岸,没有桥,娜香每天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溜索上学。从城里来的聂老师知道学生们生活艰苦,只能穿拖鞋,就给每个同学一双鞋,其中也给了瓦娃一双。
当时我真为他们高兴,他们也能穿着新的鞋子上学了。但正高兴时,悲剧发生了。娜香回家时,瓦娃的鞋从书包里掉出来一半,娜香立刻翻身去抓,可是绑她的绳子松了,娜香就掉入了波涛汹涌的江水里……我大吃一惊,心立刻沉了下去,娜香就这样的离开了。自从娜香去世以后,瓦娃就一声不响。六个月后,政府在怒江上修了一座桥,瓦娃终于可以上学了!
看着电影,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他们没有汽车,没有空调,甚至连路都没有,只靠一根绳索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上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有这样艰苦的地方,还有用这种方式上学的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每天都是爸爸、妈妈接送上学,而他们……哎——边远山区的伙伴们上学是多么艰难啊!
在城市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为我们非常感到高兴。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3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部农村,它讲述的是13岁的小主人公王燕,利用暑假时间为自己挣学杂费的故事。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24元8角钱,王燕却挣得很辛苦。要卖鸡蛋,结果鸡蛋被别人踩破,王燕好不容易向踩破鸡蛋的人把钱要回来;卖圆珠笔,笔丢了,千辛万苦才把笔找回来;卖小羊,又没赚到钱——最后,王燕历尽艰难,终于挣够了钱。开学那天,她气喘吁吁的跑到学校,把几张汗水打湿的钱拿到老师的面前,说:“二十四块八,我挣够了!”
看了《上学路上》这片电影让我很感动,贫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怜悯和同情,王燕身上的闪光点很值得我去思考和学习。她敢于面对困难和失败,还有她的勤劳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到西北虽然穷,但人活得快乐充满希望。让我们向王燕学习,走在上学路上,体会奋斗的失败和成功;走在上学路上,感受童年的希望和阳光。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有崭新的书桌,有崭新的课本,有崭新的文具……可她有什么呢?即使她什么都没有,可她上学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
所以,同学们!抓紧每分每秒,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珍惜我们良好的环境条件,努力学习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对得起我们的父母老师,只有更加努力才不辜负祖国对我们的期望!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4
就在最近,我去看了一部教育片《走路上学》!我听说这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时长90分,我来给大家说一下它的大致内容吧!
在一个离城市非常遥远的山区,住着一个姐妹两,他们的妈妈,还有奶奶,姐姐每天上学都要过一条非常宽的江,因为这里没有桥,姐姐只能滑溜索过去,每天这样返来返去,姐姐自然成了滑溜索的高手,过了几天一个深圳老师来了,她非常不满意孩子们在这大冬天穿拖鞋,于是就召集了几个朋友,给山区捐款,买了好多双雨鞋,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感动大哭,是啊,要是我们全中国的人民每人捐一块钱,就共有13亿元!这样也就可以帮助山区孩子解决他们生活的问题,接受教育问题……――在看过姐姐第一次滑索后,弟弟的梦想就是滑溜索,听说姐姐学校里有许多好玩的,他有好几次偷偷过江,被妈妈发现了,差点被打断腿,原来妈妈也溜过索,差点摔下江里,这溜索是多么危险啊!为什么就不能建点桥呢,为什么不能保证山区孩子的安全呢?再发了雨鞋之后,弟弟非常想要姐姐的`那双雨鞋,姐姐为此给他买了一双更加漂亮的球鞋,可是在回来的路上,溜索过于生锈,而导致半路断线,姐姐没抓好,摔进江里泪奔……过了六个月……,政府最终在这里建了第一座桥,弟弟终于可以上学了,但是弟弟经过那一次打击,而沉默不语,什么事也不干,就当我们等待弟弟的做法时,电影就此结束了。
看了以后我在想:我们每天上学都有校车接送,中午回家吃饭也有大鱼大肉,晚上回来写完作业就扔下书包,跑出去疯玩。在周末,我们也可以睡懒觉,随意的玩,甚至可以出去休闲度假,我们的生活跟山区孩子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们在休闲的同时,有没有想过那些山区的孩子?我们可以为他做最小的一件事,也可以为他做一件大事,无论如何,我们只要帮助了他们,就会使他们生活变得美好起来!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5
你尝试过用什么方式去上学?坐车,还是走路?有这样一群孩子,每天都是“飞”着去上学,所谓“飞”就是溜索,这些孩子,就是出自于《走路上学》。
?走路上学》是彭臣、崔雨竹所写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生活在怒江边的一户人家,七岁的瓦娃看到姐姐娜香每天溜索过江上学,也偷偷溜索到向往的学校,引起了妈妈的大怒。娜香把唯一的红雨鞋送给弟弟,想把弟弟留在家里,但不忍心的瓦娃又把红雨鞋还给了姐姐。聂老师为瓦娃买了一双新鞋,娜香赶回家给弟弟送鞋时却因鞋子掉入湍急的江中,失手坠江。看到这里,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姐姐为了抓住弟弟的新鞋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姐弟之情。从那以后,瓦娃就没说过一句话。后来,聂老师用心引导瓦娃,瓦娃又变回了原来勇敢乐观的孩子。当家乡第一座桥建成,瓦娃似乎又看到了姐姐,姐弟俩手牵手实现了走路上学的梦。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好幸福啊!因为怒江边的孩子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溜索过江上学,而我们都是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上学。我想:如果有一条溜索在我们面前,我们肯定有很多同学不敢溜过去,他们却为了能上学,再苦再难也要滑过去;我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却一年四季都只能拖鞋穿着,吃不饱穿不暖;我们中多数人都被父母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他们从小就开始干农活、做家务,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去做。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学习怒江边的孩子们那种坚强、独立、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
看完这本书,我不但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觉得我们要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因为这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学路上》读后感篇6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走路上学》,真的让我很感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瓦娃,一个7岁的傈傈族的孩子,看到姐姐娜香每天能出和小伙伴们一起溜索过江读书非常羡慕。妈妈坚持要瓦娃等爸爸回来带着才可以溜索。但爸爸总是没时间回来,所以瓦娃只好背着妈妈偷偷溜锁去学校看小伙伴们读书,后来被妈妈发现了,妈妈很生气,因为那样很危险,所以妈妈就把绳索藏了起来。后来从城里来的聂老师给姐姐买了双雨鞋,瓦娃也想要,姐姐答应他只要弟弟愿意呆在家里就把鞋子送给他。第二天早上,瓦娃看见别人去上学都穿着新鞋,只有姐姐没有穿,他就把鞋子还给了姐姐。姐姐在放学时,看见了一双鞋很适合弟弟,她想买给弟弟,可是她买不起,老师就帮他买下了这双鞋。姐姐可高兴啦!于是她就迫不及待地要送回去给弟弟,结果在溜索回家时不幸坠落江中。
看了这部电影,我觉得他们的生活跟我们的生活相差得太远了。我们每天上学都是车子接送,而他们连路都没有,只能溜非常危险的索道去上学;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里面还有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而他们的教室阴凉无光,连像样的桌子都没有;冬天我们穿着暖和的棉衣,棉裤,棉鞋还嫌冷,而他们连鞋子,袜子也没有,只能靠两只脚搓来搓去来取暖;我们有着负责,关爱我们的老师,而他们连老师都没有,只有从远处来的'志愿者老师。我们的生活如此幸福,难到我们不应该珍惜吗?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