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潜能,认真写好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散文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1
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沈从文众多书中我看了他的《沈从文散文》,当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时就被吸引住了。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优美,还很多是叙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游记,让我认识了不少的地方。其中我特别喜欢他的“湘行散记”,在“湘行散记”中记载了许多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雏再遇记”,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沈从文再次遇到了当年救下的虎雏,但当我仔细阅读这篇文章时,沈从文所讲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从文曾做过一次荒唐的打算,想把一个年龄十四岁,生长在比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来造就他,沈从文把那小子放在身边,逼迫他读书,想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希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为一个知识界的伟人。可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事情,在沈从文心目中那理想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此便失踪了。他的设计等于白费,当初所有美好的设想,到头来都全部落空。在一次湘行到达辰州后,他见到了那只小豹子,他除了个子长大了些,眉眼还是那么的有精神,有野性。
这篇文章写了那只小豹子所经历的一些艰苦的事,虽然道路艰苦,但他还是坚强地走了下来。小豹子的那种生命的力量让我感动,同时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作者对于这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通过阅读这《沈从文散文》让我了解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2
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加和“心智的成熟”,我们小小的心里接触到了大大的世界。眼看着我们即将褪去幼稚、可爱的外表,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恐怕此刻的我们仍旧缺少了些什么。那就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童真。
在网络突飞猛进的现代,想知晓万千世界是弹指间的事。然而让思想过滤去一些繁碎的事情要探寻自我的心,那就是无穷无尽的了。此刻的我们还不能很清楚地辨认谁是谁非,这样就很容易混淆是非。书本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教师大力推荐我们读书,从而认清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这个世界是充满善意的。
怀着一颗“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我读完了一本有许多诱发人思考的小故事组成的散文集。作者眼见的世界是彩色乐观的,好似内心总会被某些东西所触动,这也正是“用心珍惜人生的情感”。我真可惜自我怎样没有作者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还有令人赞叹的感想。也许我不能期望每一天都与完美的事相遇,但也能像作者一般存着真、善、美的心灵,看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天真的心、纯善的心、完美的心、庄严的心”是每一卷首语的标题,是作者对少年们的期许,也是我们在人生经历成长的时候每一个阶段的标志杆。每一段时间我们都要反过去回顾一下,不要让我们意念的小火车顺着轨道偏斜的道路开去。不但这样我们要常常擦拭心灵的镜子。如此照见的时间才是光亮、美丽的呢!
天真的心,每个孩都以往拥有。孩提时我们梦想过自我像小鸟儿自由自在地翱翔于蓝天,拥有一片广大、自由的天地。在我们明亮、清澈的眼里,看到不生不熟的世界,多么好奇、亲切。当我们睁开双眼,发现自我还是一个渴望认清世界的孩子。
纯善的心,看到作者深信佛法、普度众生的情感让我崇拜。可是“心灵里总免不了烦恼、悲哀、苦痛,不如心里为飞走的蝴蝶做感动”。即使找不到纯然安静的一刻,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发生自身边的点点滴滴的温暖来感化心灵。
完美的心和庄严的心又是如此重要。没有人生的庄严又怎样谈到完美的人生。每个人感受到的完美、幸福是不相符的,看待好、坏的角度也是截然不一样的。但我们都竭力地发现它们的存在,用心感受它们,每一天的生活也就从容而有情趣了。
当然,小小的我们没有作者那样深刻的觉悟,那样脱俗的佛心,只是期望能在生命的成长中永远欢乐。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3
“你以前浪费过时间吗?”我第一次问自己。“浪费过,当然浪费过,而且在过去的这十一年里,我经常浪费时间。”我如实的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以前,我还觉得浪费时间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对生活没什么影响,更影响不到我的人生。但是,自从我学了课文朱自清的《匆匆》后,便懂得了一分一秒的宝贵与价值。
作者朱自清巧妙的把日子比做了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比作了大海,日子一天天滴在时间的流里,过的是那样得快,作者感到了无奈与悲伤,他渐渐地体验到了时光的宝贵,学会了珍惜时间。作者借助对时间的感慨,提醒我们大家要珍惜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
读了这篇优美而富有哲学的散文,我一下子从浪费时间的噩梦里惊醒了,知道了时间的宝贵,知道了日子的一去不复返,知道了浪费时间是多么的可耻,知道了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知道了成功的秘诀——利用好每一秒时间,只有珍惜时间,才会不愧此生。
是呀,正如作者朱自清说的,时光流逝的是那样的快,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长到了十一岁。回想曾今,我浪费了多么多的时间呀!现在想起来,那一分一秒的时间真是太宝贵了,我很痛恨,也很悔恨,恨不得把从前浪费的时间全部捡起来,重新利用一遍;恨不得恢复到刚出生,把我浪费过的十一年再补上。
唉!我看电视的时候,时光就从电视的屏幕上跑过;我刷牙时,时光就从牙刷上跨过;我说话的时候,时光就从脸上飘走;我玩耍的时候,时光便从笑声中穿过了……这些浪费时间的举动,都是我从前的所作所为,都是我曾今不该犯却犯下的“罪”。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与《匆匆》一样,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时光,好好的利用每一秒。我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原来时间是那么的宝贵,我一定要开始珍惜时间,从每一秒做起!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4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林先生的文章总是远离庸俗于污秽,更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是清丽悠远,沁人心脾。这些文字里,有花的鲜美、月的皎洁、风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长在人心中的一株树,虽然孤独,但忠实地为我们守住了天上皎洁的月,让生活在纷繁世界中的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还存有一些纯净。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来,慢慢地述说,绝少雕饰,犹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他写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这些是文章,初读自是清新异常,再品更是心开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读后都会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文如其人,没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纯净的心,怎能写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5
文/素衣姑娘
作为文学爱好者,应该如何写出好的散文?分享一些我的观点和看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酸”?当然,我不过是票友,说错之处,还望诸文盲、亚文盲、非文盲纠正。
愚以为,散文所谓“酸”,就是“过分”的意思。不管是什么艺术,都有个拿捏分寸的问题。古人早就知道这点了,孔老二早就在中指出过,艺术的标准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换用现代话语来表达,就是无论是表达快乐还是悲哀的情绪,都不要弄得太过分,别像金庸上那莫大掌门,拉起二胡来一味呜呜咽咽,让行家听了只会掩耳疾走。
具体说到抒情散文上,我的体会是,必须在感情的流露和语言运用这两个方面控制分寸。
在感情上一般错误的倾向是两种,一种是最常见的宣泄过分,让人实在吃不消。这在悼亡文中最常见。这也毫不足奇,失去亲人是人类能遭到的最大的感情打击。
在此巨大哀伤的驱使下,人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宣泄痛苦,把那感情上的重担释放出来,所以往往宣泄过分,通篇诉说的是自己怎么怎么痛不欲生,心灵又如何被利刃刺穿,让读者根本就没法看下去。
最生动的例子,便是寒江月女士发表的悼亡文。我当然理解并同情她丧父之痛,但还是不能不说,那文章根本就没法看完,因为违反了“哀而不伤”的美学原则。
其实写此类文字,最忌讳的是花很多笔墨去写自己怎么怎么难受,那么作丝毫感染力,因为读者并不会因为你自己反复在那儿说:“哎呀,我怎么怎么难受”就会受到感染,分享你的情绪。这正如一个病人躺在床上大声哼哼,你并不会跟着他觉得痛苦一样。但如果您目睹一个残疾人艰难地爬台阶,人家就算不哼一声,你也绝对会被巨大的怜悯和同情心压倒,仿佛你自己变成了那个步履维艰的残疾人,为爬上区区一级石阶,把嘴皮都咬出血来。
上面说的其实就是怎么去处理这种题材:不要去大声嚷嚷:哎呀,我少了一条腿,爬这石阶真费力啊!哎呀,我受不了啦!哎呀,上天为何如此残忍啊!更不要反复重复,否则一定要成祥林嫂。真正高明的写法,乃是用俭省的笔墨,平淡的情绪,历历如见地为读者勾画出一个残疾人爬台阶的素描来,则立刻就能打动读者的心,因为人性是共通的。大众并非白痴,并不需要你反复高喊的强化才能收到你想传播的信号。
另一种倾向则是cynical(愤世嫉俗)。自王朔成了文坛泰斗后,嘲笑真情、害怕真情流露便成了某些中国文人的时尚。这些人遇到必须流露感情的场合,必然要用一种cynical的语调,轻佻地加以评论,似乎自己超越了人类卑俗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哪怕谈到亡故的亲人也如此。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遇罗锦在回忆录里嘲笑污辱她父母,让你看了只觉得那种人连人味都没有。
语言上的过分则是所谓“堆砌”,也就是使用大量光怪陆离的词语去装璜门面,行文重重叠叠,工笔重彩,让你看了找不着北,只大致知道作者somehow(不知何故)为某件事很高兴或是很难受,但那事到底是什么却不甚了了。这方面的花头很多,至今国内还在不断发明出来,有一段时间是流行不用标点符号。我记得曾经有位网友给我寄来篇小说不像小说、散文不像散文的玩意,有的段落根本不用标点符号,还效法“回旋曲”一唱三叹,如旧唱片一样,死盯住一句话反复转圈,让我看得心里起了绿苔,回信实话实说,从此他就再不来信了。
其实这种手法也不是不能用,我在中就用过。记得我问:什么是国粹?接着便数出了一大堆糟粕,从河图洛书一直数到金钟罩铁布衫飞檐走壁意念折枝耳朵认字。这其间就根本没用标点符号,但那是杂文,使用这种技巧乃是为了造成一种“非常之多”的特殊讥讽效果,似乎并不适用于抒情散文。
我觉得,抒情散文当然要讲究行文优美。但要隽永,恐怕还是老话说的“抱朴守愚,被褐怀玉”好些。反正我个人的体会是,宁失于素雅,毋失于浓艳,宁失于平淡,毋失于造作,“不及”胜“过”。在这方面,我觉得我读过的最成功的抒情散文,应该是初三语文课教材----刘白羽为朱德同志捉刀写下的,其次大概就是马弟弟的那几篇悼亡文。
总而言之,过去京戏艺术讲究所谓“不瘟不火”,说的就是这道理,愚以为,所谓“酸”,就是“过火”。网上常见的是“火”而不是“瘟”,无论是政论还是散文小说,常常是“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最搞笑的大概当数某文化名人写的那些烂文字,用他的话说是“出离愤怒”,在我则“出离胃纳”。
网上无足论,就连正经作家也如此。“大师”余秋雨的,我简直就没法终卷,光他写敦煌王道士那篇就让人欲作三日呕。所以后来我便在里狠狠地挖苦了他,说他“韵味悠悠,一波三折地效寡妇嚎丧”。
说起这“酸”字来,倒让我想起了一桩疑惑。过去有人曾笑朱自清的著名散文“酸”,令我困惑至今。我觉得那文字还是很感人的,其中有个镜头,是描写他父亲在车站为他买桔子,肥胖的身躯如何艰难地翻上月台云云。我看那文章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但这镜头还记忆犹新。那原因很简单:我有过类似的感情经历。有的事看上去微不足道,可是却会在敏感的心灵里引起莫名的巨大感动。
作者简介:
素衣姑娘,90后自媒体人,【素衣文化工作室】主理人,爱好写作和摄影,“卡娃微卡”特约作者,富书专栏作者,曾在各大网络报刊发表作品,专注写作变现和文案培训。公众号:素衣的文学江湖。私信我可以获得免费投稿资源与写作资料。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6
夏日的天一天比一天高,夏日的云一天比一天轻,裁下来,宜绘唐寅的扇面,题杜牧的七绝,练新生的体魄。
穿上英姿飒爽的军装,那笔直的身躯,挺起的胸膛,轩昂的士气,诉说着我们军训的故事,青春的故事。
军人最突出的是他的气质,严肃而沉稳。军训第一天就是练站姿,那燥热的天气,那火辣的阳光,无一不在与我们叫嚣。滚圆的汗珠从鼻梁上流下,但我们也未将它拭去,因为我们知道军人是有纪律的,我们要听从指挥。
军人第二个特点就是有纪律,见到老师和教官要问好,回答他人时声音要响亮。关于军姿,军哥哥教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低下我们的头,要目视前方,看向那崭新的明天,若你不自信,你就彻底输了,而对手就是你自己。
四天的军训,六个可爱的军哥哥的陪伴与教诲,使军训变得生动而有趣。“对面的来一个”“不来不来就不来,你能拿我怎么样,哼”想不到军哥哥也有如此活泼的一面。
军训,让我感触也很深,其中包含的精神气,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有一股冲劲,有一种自信,有一种难以言述的勇气。
我虽然现在仍是一粒小小的沙子,但我要有军人铁血的傲骨,我要为了变成璀璨的珍珠,忍受一切磨砺:我愿意放弃柔软的居室,出来经历风雨,走进寒冷的蚌壳;我愿意沉下心,与寂寞为伍,面对黑暗;我愿意浴火重生,在万难之前也奋不顾身;我愿意……
拒绝“沙子”人生,力戒浮躁,砥砺志趣,人生自会别有洞天。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7
第一次认识冰心是在小学低年级课文《三寄小读者》中,冰心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和蔼可亲,一心为孩子们创作的老奶奶.初中时,我再一次在(《繁星》《春水》提要)中读到冰心的作品,使我对冰心有了认识.我被她那生动、优美的文字深深的文字吸引住.
终于,我在暑假时买到了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拿到刚买的书,兴奋不已.
冰心的这两本诗集是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亲是大写的“人”,母爱是崇高,无私的爱。“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有躲到你怀里。/”
冰心的心中永远有一颗童真的心,正是因为有这可童真的心才能写出孩子们喜欢的文章。她认为“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和他说话不必思索,态度不必矜持,抬起来开玩笑,低下来弄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唱出了童年的纯真和美好,表现了诗人对真、善、美的崇仰和追求。
?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篇,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晚霞边的孤帆,/在不自觉里,/完成了“自然”的图画。/
冰心的小诗不仅表达了爱的哲学,更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它是黑暗的社会现实和新与旧的斗争。有一些小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于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阳光穿进石隙里,/和极小的刺果说:/“借我的力量伸出头来吧,/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通过这本书,使我感到了童年的美好,母爱的伟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繁星·春水的表达的主要内容总结在一起莫过于是 母爱·童真·自然。
读散文的心得体会篇8
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品味许久;悟一个道理,则使人受益终身。读了《冰心散文集》,我收获的并不止是一本好书与一个道理如此简单,我更体会到了一种幸福,一种对童年、童真渴望的幸福。
在冰心笔下,散文可以写得铿锵得像诗,雄浑得像军歌,生动曲折得像小说,活泼精锐得像戏剧对话。那清丽优美的文字,婉约细腻的情感,通顺凝练的表达,无一不吸引我,我的情感也随着文中情节的起浮而变化,一会欢笑,一会忧愁,一会又思念绵绵。周围好静,静得我只听得到自已的心跳声……
?繁星》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是冰心充满着梦的童年,充满着童稚与幻想的童年。更诠释出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在冰心的《再寄小读者》中有这么一段话:
“山头满了阳光,日影从深密的松林中,穿射过来,幻成几根迷潆的光柱。晴光中,一双翠鸟,低贴着潭水飞来,娇婉地叫了几声,又掠入满缀着红豆的天青丛中。岩下远近的青峰,隔着淡淡的云影,稳静的,重叠的排立着。嘉陵江,绿锦似的,宛宛的向东牵引。隔江的山城,无数淡白的屋顶,错杂的隐在淡雾里。眼前的一切,都显出安静,光明和欢喜……”
字字句句充满着冰心对孩子们的'关怀,充满了冰心对童年、童真的渴望,那更是冰心以她真的人格,善的箴言,美的灵性叙写着的一个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