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教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提前写好的教案使教师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堂节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小淘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雾中班科学教案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猜测、证实橘子瓤数量,积累估算的初步经验与不同的数数方式。
2、喜欢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并乐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不同大小的橘子、塑料筐、笔、餐盘、毛巾、黑板、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引入老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橘子,并引导幼儿观察橘子的不同。
小结:原来橘子是有大有小的。
二、比较大小橘子的数量1、老师出示两筐不同大小的橘子,引导幼儿猜测橘子数量。
老师:猜猜看筐子里有几个大橘子?(幼儿猜测)那有几个小橘子呢?(幼儿猜测)
2、一起数数大橘子装了几个?小橘子装了几个?并记录
3、讨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筐子,装的橘子数量却不一样?
老师提问1:这两个框子一样大么?
老师提问2:为什么一样大的筐子里,装的橘子确实不一样多的呢?
4、得出结论:因为大橘子的个头大,所以装的少;小橘子的个头小,所以装的多。
三、猜测并记录大小橘子里瓤的数量
1、老师:橘子皮里躲着什么?(幼儿回答)大橘子的瓤和小橘子的瓤,谁的会比较多?(幼儿回答)猜猜看大橘子里面有几片瓤?(幼儿猜测)猜猜看小橘子里有几片瓤?(幼儿猜测)
2、老师记录幼儿的猜测结果
四、验证大小橘子里的瓤数
1、每人选择一个橘子,自己动手剥开。
(提醒幼儿剥桔子之前用毛巾擦手,并强调一人选择一个橘子)
2、数一数橘子瓤的数量(可用的方法:一片一片分开数、分成两部分数、整个围着数、吃一片数一片)
五、交流数的方法和结果
1、介绍自己剥的橘子有几片瓤,并描述自己数的方法,老师做记录老师:告诉我你剥的是什么橘子?有几片瓤?你是用什么办法数的?(验证幼儿的猜测)
2、观察比较统计表中的数据:大小橘子里最多的有几片瓤?
3、讨论橘子瓤数量与橘子大小的关系。
老师:大橘子里最多有几片瓤?小橘子里面最多有几片瓤?它们的数量一样多么?哪一种橘子的瓤比较多?
小结:橘子瓤的数量和橘子大小没有关系。
活动延伸
1、教师演示数橘子瓤的方法:数一半的橘子瓤,然后猜测整个橘子瓤的数量
2、延伸:回家后,找一个橘子试一试,先数半个橘子的'数量,然后猜一猜整个橘子有几片瓤,把这个答案当做秘密一样藏心里,再数一数整个橘子有几片瓤,看自己猜的对不对。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给与了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操作中体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孩子感受了成功的愉悦感,在剥一剥数一数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非常的认真投入,也很乐意把自己的发现来告诉大家。
小百科:橘(英语:mandarin orange;学名:citrus reticulata)是芸香科柑桔属的一种水果。"橘"(jú)和"桔"(jié)都是现代汉语规范字,然"桔"作橘子一义时,为"橘"的俗写。在广东的一些方言中二字同音,"桔"也曾做过"橘"的二简字。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2
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成对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的'餐具。
准备:
1. 每人一双筷子(多种材料的),每桌一盘泡沫塑料块。
2. 2.操作卡片"你喜欢的筷子"
过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这是什么呀?请你说说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
3. 筷子是各种各样的,是两只成双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们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请幼儿回答示范,教师示范并指导姿势。
3.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的吗?
(三) 游戏:夹泡沫塑料块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张桌上都有都有一盘泡沫塑料块,你们只能用筷子夹,夹到一个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们比赛看谁夹得快。
2. 检查泡沫塑料块情况和握筷姿势,分析讨论什么样的筷子容易夹,什么样的筷子不容易夹,为什么。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在家也尝试用筷子吃饭,并进行检查和鼓励。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3
马铃薯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瓶中吹气球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探索得知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大胆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索用其他方法在瓶中吹气球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的瓶子若干,气球若干。
2.幼儿记录纸6份,哭脸娃娃和笑脸娃娃若干,记号笔。
重点难点:1.通过猜测.探索知道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发现问题,能大胆探索记录。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教师以“变魔术”的形式出示气球,激发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
二. 基本活动
1.教师请两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并将吹大的气球固定住,然后进行提问。 教师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用力吹才能吹得大大的。
一.教师以探索闯关的形式出示小瓶子,将气球塞进瓶子中并让幼儿记录猜测。
师:气球装进瓶子里还能吹得大大的吗?幼:幼儿回答 教师出示记录纸并介绍(?代表猜想,“小手”代表实验操。)
教师让幼儿在猜栏做好自己的猜测记录。 2.拿出材料让幼儿操作实验并在“小手”栏,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讨论。
4.教师小结:原来,光靠猜测不一定正确,还要动手操作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二. 探索用大小不一的种瓶子吹气球。
1.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猜一猜试一试。 师:原先能吹大的气球能吹大,为什么现在不行了呢?
幼:幼儿自主回答
2.幼儿先记录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表格,教师指导。
3.师幼讨论,教师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他的出来的结论。 教师小结:原来能不能吹瓶中的气球与瓶子的大小也没有?关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三. 幼儿再次探索,寻求成功的秘密。
1.激发幼儿成功的欲望 师:我们两次的实验结果怎么样?都没有成功是不是,现在你们是不是很失望,别急老师这里有个好办法。
2.出示幼儿表情贴纸,交代要求。 实验要求:
1每个瓶子都要试一试。
2认真做好记录3如果成功了别忘了找一找瓶子宝宝身上的秘密,并贴上相应的表情。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指导。
4.师幼讨论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幼: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小结:原来瓶子的身上有洞就可以把气球吹大。
三.结束部分
1. 总结实验结果,提升经验。 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教师总结科学经验。
师:为什么气球放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起来呢?请你们来说一说。
幼:自主回答。
2.教师总结: 师:原来,这里藏着一个科学道理呢!因为瓶子里装满了空气,吹气球的时候慢慢变大的气球就把瓶子里的空气从小洞里挤了出去,没有洞的瓶子里的空气排不出去,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四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用开小洞的方法成功地在瓶子里吹大了气球。
仔细观察一下记录表我们还有那一栏没填?
老师这里有一根吸管把它竖在瓶子里再吹气球,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我们一起回教室去实验吧!
和客人老师再见,带幼儿走出教室。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4
【教材简解】
点心时间,孩子们洗完手开始吃点心,今天的点心是香喷喷的馒头,彤彤拿着馒头怎么也不肯动嘴,我问道:彤彤怎么不吃呀?“老师,我不喜欢吃馒头。”小女孩委屈的看着我,我笑着说:馒头里面有丰富的淀粉哦,多吃淀粉才能让身体长得棒棒的。”“老师什么是淀粉呀?”彤彤疑惑地的看着我。旁边的小朋友也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等彤彤把馒头吃完,我告诉你哦。”我故作神秘,事后,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虽然孩子对淀粉碘酒这些生硬的名词不能理解,但是通过观察变色这一特别的现象,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科学也能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于是我尝试设计了《神奇的藏宝图》这个活动。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学习用碘酒寻找常见实物中有淀粉。
2、激发探索的欲望,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3 初步的学习使用记录表
【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
【难点】学习用碘酒寻找常见实物中有淀粉,能初步学习使用记录表
【设计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交流、分享。”活动中,我多采用实验的方式,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实验活动的有趣。
【设计思路】
活动开始,我用魔术的形式展开,孩子在观看魔术的同时,对活动兴趣也充分被调动起来,简单的介绍了淀粉和碘酒,我通过小实验:将淀粉碘酒混合。让幼儿初步了解感知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最后通过操作让幼儿自己根据淀粉遇碘酒会变深蓝色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记录实验的结果。
【活动准备】
1、一幅用淀粉水画成的画 画纸若干
2、淀粉水、碘酒、清水、米饭(或面包)土豆,茭白,各种蔬菜水果切片若干。
【活动过程】
1、由神秘的藏宝图,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
幼:老师好
师:小朋友们,老师刚才啊收到一封神秘的藏宝图,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幼:想
师(出示藏宝图):你们看到宝物藏在哪里了么?
幼:空白的,没有东西
师:啊,空白的?没关系,老师这里有一罐神奇的药水,我们来看一看这神奇的药水能不能把藏宝图变出来好不好?
幼:好
师(将碘酒喷在藏宝图上):变出来了没有?
幼:变出来了
师:老师是怎么把它变出来的?
2 小实验引出淀粉和碘酒得概念
幼:用小瓶子喷一喷
师:喔,老师用了这瓶神奇的药水喷一喷,藏宝图就出现了,那你们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幼:不知道
师:老师偷偷告诉你,其实啊,这副藏宝图都是老师画出来的,而且啊不是用油画棒也不是用水彩笔画出来的是用 这个(出示淀粉水)画出来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幼:不知道啊
师:这个啊,是淀粉水。跟我念一遍
幼:淀粉水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淀粉吗?
幼:不知道
师:老师告诉你,淀粉啊,吃起来甜甜的,对人的身体有好处的,你看,这就是淀粉水(出示淀粉水)是什么颜色啊?
幼:白色
师:哦,淀粉是白色的,所以涂在白白的纸上怎么样?
幼:就看不见了
师:我请小朋友跟我再念一遍(重复一次)
师:那你们知道这神奇的.药水是什么?
幼:不知道
师:这个神奇的药水啊其实是碘酒,(出示碘酒)碘酒就是我们小朋友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医生为我们涂上消毒的药水,碘酒是什么颜色啊?
幼:黄色
师:对,碘酒是黄黄的
师:欸,当我们的白白的淀粉水和黄黄的碘酒相遇会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来猜一猜
幼:变成黄色。
师:有的小朋友说会变成黄色,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幼:好
(将碘酒淀粉同时倒入一个烧杯中,淀粉变颜色)
师:颜色变了没有?
幼:变了。
师:什么颜色
幼:蓝色
师:喔,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什么颜色?
幼:蓝色
师:我喜欢挺好听的话,完整的告诉我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蓝色
幼:淀粉水和碘酒相遇变成了蓝色
3、小朋友们猜一猜哪些东西里面有淀粉,认识记录表。
师:我们今天知道了,淀粉和碘酒相遇就会变色,那到底哪些吃的东西里面有淀粉呢?
幼:包子,香蕉,米饭......
师:这么多的吃的东西,每一样都有淀粉吗?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检测一下有没有淀粉呢?
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我们刚才那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幼:淀粉遇到碘酒变色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查出有没有淀粉呢?
幼:用碘酒
师:对,我们可以碘酒滴在这些食物上,变色的就是有点淀粉的,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一一介绍盘中的食物)每个小朋友发一份,小朋友分自己来探查一下,好不好?
幼:好
3.幼儿操作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了吗?我请小朋友举手告诉我哪些东西有淀粉。
幼:(幼儿自由阐述)
幼:黄瓜、冬瓜
师:黄瓜变成什么颜色?
幼:黄色
师:黄瓜变成黄黄的,是不是含有淀粉呢?
幼:是的/不是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黄瓜上面的黄色是谁的颜色?(举起碘酒)
幼:碘酒
师:对,是碘酒的颜色,他变成深蓝色了吗?
幼:没有
师:所以它有淀粉吗?
幼:没有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还有那些食物含有淀粉呢?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诶,小朋友们讲的太快了,老师一个都记不住,我们用一张表格来记录一下好不好?
幼:好
(出示记录表)
师:你看这是一张记录表,第一行是什么东西啊?
幼:吃的东西
师:对,第一行是我们刚才用来操作的食材,第二行啊,小朋友不认识字,是淀粉两个字主要是记录这些食材中有没有淀粉,有的打勾,没有的打叉,明白了吗?
幼:明白了
师:好,我们来看看第一样食物,谁来告诉我,他有没有淀粉?(重复)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生活中哪些食物含有淀粉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那哪些食物里面没有淀粉
幼:(幼儿自由阐述)
师:喔,原来土豆,山芋。中含有淀粉,而萝卜、冬瓜。是没有淀粉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怎么样能找到食物中的淀粉了吗?
幼:用碘酒,变颜色的就是含有淀粉的
4、幼儿自己尝试画一画淀粉画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好,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淀粉画一张藏宝图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呢?
幼:想
师:那我们就快开始吧
(幼儿动手操作)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2、培养幼儿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挂图:《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2、“自然放大镜”《会使用工具的的》幼儿用书;
3、请幼儿收集回事呀工具的动物的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了解经验
——人类会使用工具,动物会不会使用工具?
——你知道哪些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它是怎样使用工具的'?鼓励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与同伴分享交流。
二、出示挂图:《会使用工具的动物》,请幼儿观察思考
——它在干什么?它用什么工具来帮助自己?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恐吓、敲打等)
——动物使用的工具和我们人类使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动物使用的都是原始的、简单的、自然的工具,如石头、树枝等)
——动物们使用的工具还可以做什么?
三、播放视频;动物世界会使用工具的动物
让幼儿通过真实的画面、生动的图像更深入的了解动物王国中会使用工具的动物,再次加深孩子们对动物使用工具的印象。
四、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动物的头饰和各类工具的头饰分别戴在幼儿的头上,然后让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圈,边走边唱《找朋友》的歌曲,当歌曲唱完时便和对应的好朋友拥抱。
——通过游戏巩固孩子对哪些动物会使用哪些工具的认识。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6
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点:
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
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环节: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对纸花是否开花感兴趣,体验试验的快乐。
2、观察比较各种纸花开花的速度,学习做试验记录。
3、认识几种不同质地的纸,感知不同纸质的吸水性。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的吸水性
难点:吸水性强的纸花开得快
活动准备
水槽
报纸、绘画纸、腊光纸花各一朵
报纸、绘画纸、腊光纸条各??
记录表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纸花,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看看这些花是用什么材料的纸做的。
2、幼儿猜一猜、试一试,纸花是否会开花。
(1)猜测:纸花放在水里会开吗,为什么?
(2)实验:任选一朵纸花放入水中,观察纸花是否能开,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3、实验,哪朵花先开。
(1)幼儿猜想哪朵花先开。
(2)实验:同时将三朵不同纸质的花放到水里,观察谁先开。
(3)幼儿根据结果做好观察记录,用数字表示花开的顺序。
4、交流试验结果,并请幼儿说说为什么?
5、游戏:水宝宝爬高。
(1)幼儿观察纸吸水的过程,发现吸水性好的纸,水宝宝爬得更快。
(2)吸水性强的纸做成的花开得快些,相反则慢些。
6、生活经验拓展,如果桌上有水我们怎样将桌上的水弄干。
雾中班科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完全部"的数数方法,进行7以内的数数。
2、知道瓢虫有益虫和害虫的区别。
活动准备:
?寻找七星瓢虫》课件、自制瓢虫
活动过程:
一、引出七星瓢虫
师:哎呀,大树妈妈怎么了哭了呀?
幼:她身上有好多小虫子……师:大树妈妈身上的小虫子咬的她好疼呀,我们快点请小瓢虫来给大树妈妈治病吧!
幼:好的师:不过呀,不是所有的瓢虫都是治病高手(益虫),只有身上有7个点点的七星瓢虫才是益虫哦。请你们看看,它们都是七星瓢虫吗?
幼:身上的点点数不同。
二、寻找七星瓢虫
师:请你们找一找,哪个才是七星瓢虫呢?你是怎么知道?(出示ppt图片)ppt上出示三只瓢虫,第一只五星瓢虫,第二只六星瓢虫,第三只七星瓢虫。
幼:xxx师: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吗?
幼:一个一个数师:你的方法真不错……幼:用眼睛看……师:你用眼睛看,放在心里数。你用了默数的方法,你的本领真大……幼……师:你们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数数方法,而且都正确找到了七星瓢虫。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也想来数一数,看看,我用的方法跟你们一样吗?
(老师看着屏幕,边指边说:我一下子就看到了这边的4个点点,把4记在心里,接着数剩下的点点,5、6、7,总共有7个点点,我找到了七星瓢虫)师:我用的方法叫目测数群,又快又简单,你们愿意试试用我的.方法再找找七星瓢虫吗?
(再出示一张ppt,共3只瓢虫,中间一只为七星瓢虫,请幼儿尝试)
三、游戏:帮助大树妈妈找到七星瓢虫
师:哎呀,大树妈妈实在疼的难受,让我们快点帮她寻找一些七星瓢虫,请小朋友们用接力赛的方式找出七星瓢虫,每个人找一只七星瓢虫,找到后放到大树妈妈身上,回去后拍一下下一位小朋友,下一位小朋友再上来找,比比哪队找得最快最准确。别忘了,只有七星瓢虫才是益虫才能治病,别的可都是害虫哦。
观察要点:
1、观察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够运用目测数群的方法进行数数。
2、观察幼儿是否有一定的合作意识。
师:我们两组用了非常快的速度找出了七星瓢虫,都对了吗?看看,七星瓢虫是不是把大树妈妈的病治好了(出示一张大树妈妈在笑的图片)师:大树妈妈笑了,她非常感谢我们中2班的小朋友帮助她治病,现在,快让我们把数数的新方法教给其他小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