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下优秀教案参考5篇

时间:2025-02-09 作者:Brave

教案的内容安排应合理分配时间,以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在适当的进度下得到充分讲解,教案的编写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下优秀教案参考5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下优秀教案参考5篇

大班下优秀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三拍节奏,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2、学习休止符的停顿以及旋律的连贯性。

3、爱护鸟类和爱大自然的情感。

4、借助已有经验、图片和老师的提问,理解并记忆歌词。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音乐磁带、图谱、小鸟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发声练习:12345-54321-(啊、叽……)

2、你们喜欢小鸟吗?出示图片,小鸟在树上做什么,它为什么喜欢这里?

3、 一起听歌曲。

(二)基本部分:小鸟落落

1、从歌曲中听到了什么?自由发表言论。

这里有山有树有河,有爱护它们的人, 难怪小鸟不愿走。

2、出示图谱,练习节奏。这首乐曲是几拍子的?听乐曲有什么感觉?

拍一拍音乐的'节拍,感知3/4拍特点。

3、着重唱好休止符的停顿和连音的流畅。

4、根据音乐内容重点表现小鸟快乐的情绪。

a、边学小鸟飞飞落落的动作边演唱

b、小椅子当大树学绕树飞

c、边绕树飞边演唱,也可结伴表演

5、为歌取名。《小鸟落落》

(三)结束部分:我是快乐鸟

1、分段演唱、合唱。

2、鼓励、表扬积极参与的幼儿。

活动反思:

这是一首很抒情的歌曲,歌曲中的休止和;连音是学习的重点,通过几次欣赏旋律,幼儿对这首乐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孩子们一起用动作表演歌曲,即带着孩子们一起演唱,一边用动作来表达歌曲的内容。体验爱护鸟类的情感,幼儿在歌表演中,大胆尝试很多不同的动作、神态与表情,在气氛活跃的课堂中再一次巩固歌曲的内容,体验了快乐音乐的情感。活动中基本上每一个幼儿都参与了,动作也非常漂亮。

不足之处:

整个活动的把握上虽然比较完整,但是每一个环节时间安排不充分。

大班下优秀教案篇2

设计意图: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肯动脑、愿挑战、激发幼儿喜欢探究数学的兴趣,正是我园积极探索的内容。有趣的重叠现象就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我们将其转换为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操作探究重叠现象中获得空间目测、空间组合、判断思维、仔细观察等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时会变成一个个新图案,并获得遮挡现象的经验。

2、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目测、空间方位、想象组合、分析判断、仔细观察等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一份操作学具,一支铅笔,两份操作卡。

2、教具:透明的图形四份,教具纸4大张。

设计理念:

重叠现象是一个枯燥的内容,如何将枯燥的现象转换成幼儿感兴趣又遵循其学习特点的适宜内容。在设计本活动时我以以下"三性"为我的设计依据:

第一,要体现活动的主体性。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前,教师在后,是我在本节活动中希望达到的。

第二,要体现活动的操作性。幼儿年龄小,在本节数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探索新知的经历,获取新知的体验,是我活动设计的愿望。

第三,要体现活动的梯度性。希望在梯度性的活动过程中幼儿能不断地根据新的经验进行判断推理,将枯燥的现象自然地融进孩子的心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魔术游戏导入,初感重叠现象。

1、师引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两张透明的图形,上面有什么?

幼儿:这一张上有一个红色梯形,那一张上有两个红色圆形……

2、师变魔术:现在我要变个神奇的魔术给大家看,请小朋友仔细看哦!

(师边变魔术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将两个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变成了一辆红色小汽车。)

师:咦!变成了什么?(小汽车)猜猜是怎么变出来的?

幼儿:你是将两个图形合在一起的……

师:你们太有才了,一下子就将我的魔术看破了。对,象这样边对边,角对角地合在一起,就叫完全重叠。这两张图形完全重叠后变出了一辆小汽车。真是太有趣了!

评析:运用变魔术的形式导入,不仅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激起幼儿探索重叠现象的欲望,而且让幼儿在游戏中理解了完全重叠的现象。孩子们在"哇!变出一辆小汽车了"的惊呼中,学习的兴趣被点燃了。

二、独立操作材料,感知重叠后的变化。

1、猜测和实验重叠现象

(1)幼儿猜测

师:我们接着再来变魔术。瞧!(出示两张透明图形)如果将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1)完全重叠,你们认为会变成这里的(图2)哪一幅图案?

评析:在幼儿独立稍作自测后,师再请幼儿回答,并注意询问幼儿的不同想法,这样司以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师:看来,小朋友的看法不一样,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小朋友的想法是正确的?

幼儿:我们可以来做实验、可以象刚才那样变魔术……

师:这个主意不错。你们那儿也有两个这样的图形,请小朋友从碟子里拿出来实验一下。

(2)幼儿实验

(3)幼儿交流

师: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之后究竟变出了哪个图案?

幼儿:最后一个……(师请一幼儿给正确的答案做上标记。)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初步学会空间目测和空间组合的方法,而这个方法的获得是让幼儿先猜测,而后让幼儿通过自己独立的操作实验和反思实现的。同时教师要有机引导导幼儿明白,在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我们唯有做实验、用实验来验证出真正的结果,这才是做科学的真谛和精神。

2、目测和想象重叠现象

(1)师幼共同目测

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找到了准确的答案,现在我们要提高难度:我们不做实验,只能用眼睛看,脑子想,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如果这两张透明的图形(图3)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图4)什么图案?(注意提醒幼儿静心思考、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幼儿:第三个,第二个……

师:现在的答案有三种,让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先看第二个,不同意的小朋友请说出你反对的理由!(先引导幼儿观察不对的图案,同时在观察中引导幼儿学会运用排除法以及目测观察的'方法:观察图案的位置。)

(2)幼儿独立操作

师:小朋友很聪明,通过观察图案的位置就能找出准确的答案。你们自己想不想独立试一试?(想)每位小朋友那儿都有一份操作卡(图5),请你用刚才的方法,仔细地看一看,如果前面两张透明的图形完全重叠,会变成后面的什么图案,找出来后做上一个标记。做前面三道题就可以了,第四道题有点难,有小朋友想挑战一下就试一试。开始吧!(在操作中,教师注意提醒幼儿独立思考、学会自查。)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下优秀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小浣熊对朋友的真挚友谊。

2.了解明信片的特点和作用,能自己设计、制作明信片。

活动准备:

1.搜集各式各样的明信片,布置成一个展览。

2.卡纸、彩纸、废旧广告宣传画、剪刀、胶水、双面胶、水彩笔、油画棒等材料。

3. 《小浣熊的明信片》教学挂图6幅,教师教学资源。

活动过程:

1.看课件听《小浣熊的明信片》的故事,感受朋友间用明信片传递友情的美好。

提问:新年到了,小浣熊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为什么大家要在明信片上添上好看的东西?为什么说这是一张最美丽的贺卡?

2.布置明信片展览,请幼儿参观、欣赏,了解明信片的特点和作用。

(1)请幼儿观察明信片的颜色、款式、挑选自己一张喜欢的明信片。

(2)请幼儿仔细观察明信片,说说明信片的主要特点。如:上面有画面,有简单的几句话,有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地址等。

(3)引导幼儿讨论:明信片有什么作用?

小结:明信片可以把很多美丽的风景印在上面,我们可以将明信片寄给好朋友。虽然明信片只是一张小小的卡片,但却可以传递朋友之间的友情。

3.请幼儿制作送给朋友的明信片,增进与朋友的友谊。

(1)提问:你们都有好朋友吗?你和谁是好朋友?想不想给自己的好朋友送一张漂亮的明信片?

(2)请幼儿制作、装饰并互相赠送自己设计的明信片。

活动延伸:

在美工区成立“明信片工作室”,继续设计制作内容丰富的明信片。

大班下优秀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欣赏城市交通中现代的桥:立交桥、天桥,了解它们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合作并采用多种方法制作立交桥模型。

3、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课件“立交桥”欣赏。

2、故事图片“马路上面的桥:天桥”、“交叉的桥:立交桥”

3、积木,各类废旧纸盒、瓶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故事“交叉的桥”,引出活动,了解立交桥给人类交通带来的便利:

提问:狗熊司机为什么急得满头大汗?后来是怎么解决的`?

2、欣赏立交桥,进一步了解立交桥。

(1)幼儿小组交流:

提问:你见过立交桥吗?在哪里见过的,是什么样的?

(2)欣赏课件

教师引导幼儿主要从造型上欣赏。

你喜欢立交桥吗?为什么?(教案来源:) 你喜欢晚上的立交桥还是白天的立交桥,为什么?

3、教师介绍天桥。

故事“马路上面的桥”。

4、幼儿分组讨论合作制作立交桥或天桥。

(1)介绍材料。

(2)小组讨论,并把打算和想法介绍听。

(3)幼儿分组制作。

5、作品介绍参观。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在学习同伴作品基础上再次创造。

大班下优秀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运用媒体的教学手段,引导幼儿在自己印制的手形上添画出新颖的形象。

2、鼓励幼儿想象、大胆尝试,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

3、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体验运用不同方式与同伴合作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电脑、投影仪,视频转换仪各一台。

2、自制软件一份。

3、幼儿绘画用品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欣赏作品,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哥哥、姐姐的画,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大屏幕上展示作品) 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发现这些画中的小秘密?(原来这些画都由各种手形变成的。)

二、玩一玩、变一变,引导幼儿探索:

1、让幼儿玩手指游戏:握一握,张一张,分一分,并一并,看看小手会变成什么?

2、引导幼儿讲述:我把两手握一握,并一并,翘起小指变成小猫……

三、多媒体演示,帮助幼儿理解手形画:

1、展示手形

(1)想一想,这个手形会变成什么?(先让幼儿自由想象,再展示孔雀)

提示:这个手形是怎样变成孔雀的?孔雀的身体在哪里?羽毛在哪里?(手掌是它的身体,手指是它的羽毛,添上头和颈就变成了美丽的孔雀。)

(2)这个手形能不能再变成其它的呢?(展示刺猬)

提示:这个手形是怎样变成刺猬的?手掌是小刺猬的什么?手指部分又是刺猬的什么呢?(手掌是小刺猬的身体,胖胖的,手指是它的刺,长长的,还挂上了一个个果子,多可爱)。

2、展示手形二

想一想,这个手形添上几笔变成什么?(展示鸡) 添上了哪些部分?(添上了鸡冠、眼睛、嘴巴、翅膀和脚)

四、幼儿绘画,老师指导:

1、励幼儿自己变化手形,大胆尝试。

2、指导幼儿在纸上摆好要画的手形用笔从最外面的手指开始,仔细地沿着手的'形状走,一直画到最后一个手指,启发幼儿添画并进行装饰。

五、用视频转变仪展示作品,清幼儿介绍,你的小手变成了什么?怎么变的?

【简评】

此活动设计的最大优点是:教师能较好地把握培养幼儿创造力与提高幼儿美术技能的关系,既给幼儿留有较大的想象创造空间,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绘画技能上的难点。 开始部分,通过欣赏作品和手形变化游戏,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帮助幼儿积累创作素材。 中间部分,教师抓住了如何"将幼儿的想象通过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个重难点。

在方法上,变传统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注入式、封闭式为教师点拔、幼儿创造的启发式、讨论式;在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将幼儿的想象以动感的画面展示,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观察、比较、判断的机会,找准了由手形添上什么变成什么这一技能上的关键,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结束部分,利用视频转换仪,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在同伴面前,便于幼儿参与评价,促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