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好一份教案,我们需要与同事们进行交流和讨论,认真撰写教案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课堂时间的利用,下面是小淘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八上语文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八上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并积累表示声音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总分的`结构来写的。
3、知道爱迪生从小爱问问题、爱动脑筋、敢于实践,后来成了的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单介绍爱迪生。
2、出示课题指名读
二、出示阅读要求,学习课文
1、按要求自学课文
2、学生自学
三、交流阅读情况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词语
2、学习“孵”
3、学习“搂”
4、理解“哦嘘哦嘘”“笃笃笃”
(二)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交流
2、小结
(三)交流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四、学习1-7节
1、轻声读读课文1-7节,划句子。
2、出示三句问句指导朗读
3、齐读第一节,指名读三句疑问句。
4、小结
5、自读1-6节,完成填空
(1)指名交流。
(2)师生合作读
(3)小结、板书
6、说话练习
7、小结
8、读1-7节
五、学习8-12节
1、按学习步骤自学8-12节。
2、指名交流填空
3、讨论爱迪生傻不傻。
4、小结
六、说写练习
1、出示练习1
(1)自己说一说。
(2)指名交流。
2、出示练习2
(1)同桌互说
(2)指名交流
八上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我来试试:
1、读读比比形声字。
2、读词语。
3、读句子,想像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4、读记谚语,积累词句。
二、探究与发现:
想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激发爱国注意感情。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爱。
写一两句赞美家的话。
教学重难点:
1、读读比比区别形声字。
2、想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激发爱国注意感情。
3、写话练习:我爱;写一两句赞美家的话。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比比形声字。
2、读词语。
3、读句子,想像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4、读记谚语,积累词句。
教学重难点:
1、读读比比形声字。
2、读记谚语,积累词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比一比。
学生自己读一读这两组词语。
说说你的发现。
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去掉形旁,声旁可单独成字。
二、读一读。
读一读,准一读准字音。
说说你的发现:引导学生了解一对反义词可组成词语。
你能选词说话吗?
三、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读句子,一边想。
学生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内容。
说说你想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把它画出来。
四、读一读,记一记。
学生自己读一读。
表演读,比比谁读得好。
记一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想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激发爱国注意感情。
2、写话练习:我爱;写一两句赞美家的话。
教学重点:
想想,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激发爱国注意感情。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我爱;写一两句赞美家的话。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与发现:
想一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悬挂的五星红旗?
说一说:在小组内说,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导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
二、我的作品。
1、出示写作的内容:以“我爱”开头,写一两句赞美家的话。
2、学生根据写作主题想一想。
3、学生根据写作主题说一说。
4、写一写。
八上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二)导入
(屏幕显示flash制作的《伯乐识马》的故事)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屏幕显示)
(三)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屏幕显示)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四)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屏幕显示flash制作的朗读素材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五)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解决重点字词(屏幕显示)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 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 思考巩固:
①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②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③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六)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八)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九)达标检测
《马说》文言文复习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人,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韩愈幼年早孤,自嫂抚养。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在贞元十一年至贞元十六年间写了《马说》一文。
二、文章思想内容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文章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千里马“的遭遇。
第1段,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指出正因为“伯乐不常有”,千里马才终被埋没、摧残。
第2段,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3段,抨击了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却大呼“天下无马”的人。
三段文章围绕一个中心:千里马的被埋没,被摧残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所造成的,是那些不能正确对待千里马的人造成的。然而“执策”的庸人却曰:“天下无马!”这一反差,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不满。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故虽有名马:即使。/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且欲与常马等:尚且,况且。/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骈驾;喂牲口用的食器;马棚,马厩。/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按照;规律,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才华,通“才”。/
《马说》实用笔记
一、文体常识: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擅长写杂说,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性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二、结构层次:
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段:总结全文,点名主旨“不知马”
三、重点理解:
1、寓意:
千里马---------人才 伯乐--------发现并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思想情感: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强烈不满,希望他们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3、重点句子理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统领全文,在全文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食马者的无知,增强了语言气势。
其真不知马也:全文的主旨句
四、拓展延伸:
1、“千里马”应具备的素质:
a、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 b、丰富的专业知识
c、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社会需要的人才:
a、开拓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b、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作简要阐述。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八上语文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 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猫是十分平凡的动物,但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的笔下,它如同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孩子。他笔下的母鸡又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
2、你对母鸡的印象如何?(指名回答)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又是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读课文时注意读准生字新词,有困难的词语多读几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后检查生字新词。
出示新词:如怨如诉反抗欺侮成绩凄惨慈爱辛苦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情况。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谁愿意来挑战一下?(指名读)还有谁想来试试?(指名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重点:如怨如诉、欺侮、凄惨。(评价:嗯,掌握得不错!)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读了课文,你觉得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如何?(指名回答)(一开始讨厌,后来不敢讨厌)根据回答板书:讨厌不敢讨厌
1、作者讨厌母鸡,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这部分内容?(1—3)请你默读课文的1-3段,找一找作者讨厌母鸡的原因。
2、读后交流:找到了吗?把你找到的读一读。
第一小节:抓住“没完没了,没什么理由,细声细气,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这些词语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表现出来吗?试一试。(随机指导朗读)
师:作者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母鸡?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板书:无病呻吟)
第二小节:抓住“不反抗,欺侮,趁其不备,狠狠”这些词语来体会。随机指导朗读,这会你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只母鸡?你讨厌它吗?试着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欺软怕硬)
第三小节:抓住“差不多,恨不能,就是……也……”来体会,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爱炫耀,表达了自己讨厌母鸡的情绪。你能把这种讨厌的情绪表达出来吗?随机指导朗读。作者讨厌母鸡,还因为它——(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炫耀)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1、过渡:正因为这只母鸡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让人如此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作者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
2、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了,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第9段)
出示第9段: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齐读第9段。读后思考:作者用哪些词来评价母鸡?把这些词语圈出来,读一读。(交流后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小结:是啊!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4、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中,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找一找文中的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待会儿咱们一起交流。
5、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哪个自然段?你找到了哪些词语?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6、是呀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所以——学生接读: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7、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母鸡的背后,正是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感受母爱,学会感恩。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枯竭,它永远陪伴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1、在平时的生活中,妈妈是怎么关心、照顾你的?你又是如何报答妈妈的?
小结: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其实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一起读读这一段话吧!齐读第9段。
应山小学 赵文燕
课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我感觉很成功。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课文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作者讨厌母鸡,二是作者不感再讨厌母鸡了。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让学生紧紧围绕课文中的这两句话,自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在感受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时,学生找到“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的身边来。”感受到母鸡的负责。“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似的,他自己却消瘦了许多。”感受到母鸡对鸡雏的关心。“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他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感受到母鸡很勇敢……这样的学习,谁能说学生不是在进行自主学习?
(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母爱教育。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八上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八上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 基本功训练点(锻炼表达能力)
看图,想象表达,说句型:我走进秋天的果园,看到( ),闻到( ),听到( )
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和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性形象准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在看图观察说话的基础上,激励学生通过自学认识生字,进而能把课文较流利地朗读下来。
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朗读基础较差的情况,把指导自能读书作为重点。难点是背诵,要指导学生掌握按条理背诵的方法。
教学准备:电子幻灯片(秋景图)布置学生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时间:2019
第 一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谈话导入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组描绘美丽秋天的词语。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品尝收获的喜悦。
二 看图说话,教给学生看图方法。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三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1 范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幅图画的,体会怎样说话才能最生动。2 鼓励学生自己读一读,解决不认识的生字。3 检查自学情况。读词语、认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开火车读词语;从词中抽出生字读一读。用多种方式记生字。4 练习朗读课文。
四 再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课文语言的准确。1 师生接读课文,体会这段话的条理。师: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 )学生读出(挂起金黄的灯笼)作者把金黄的梨子比作?依次读出苹果、稻海、高粱,体会作者语言的形象。2 大雁为什么这么说呢?它在夸奖勤劳的人们。板书:收获的季节!点处有播种才有收获的喜悦!3 美读,背诵课文。
五 拓展练习:画一画秋天的美景或者读一读描绘秋天的诗歌。提供给学生材料《秋阿姨》看图说话,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听老师读课文,整体感知秋天的美丽。读课文,学词语。认读词语:图画、梨树、灯笼、波浪、高粱、燃烧、勤劳。说说怎么记生字:图、梨、灯、波、浪、粱、燃、烧、勤、劳。跟老师一起读课文,用接读的方式理解课文。谈自己的理解,体会秋天的美和劳动的关系。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理解背诵。
第 二 课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复习1 认读词语。2 认生字,词语开花练习。
二 基本功训练多媒体出示秋天的果园图画。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秋天的果园真美。我看到( ),听到( ),闻到( )。
三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写生字。
四 作业筹备综合实践活动《秋天的礼物》复习生字、词语。说话练习,学习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
梨树 挂起 灯笼
苹果 露出 脸颊
秋天的图画 稻海 翻起 波浪
高粱 举起 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