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记教案6篇

时间:2024-05-30 作者:Trick

教案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值得教师的精心制定和准备,提供反馈机制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并改进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登岳阳楼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登岳阳楼记教案6篇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霏、浩浩汤汤”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朗读、背诵全文,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2、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柳州有幸,拥有柳宗元;岳阳亦有幸,拥有滕子京和范仲淹。柳宗元和刘禹锡因为同举进士,遂成为莫逆之交,演绎了文学史上一段佳话;而范仲淹和滕子京这两位同榜进士,也是情同手足患难与共,共同谱写了岳阳人民百世的荣耀和骄傲。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所谓的政绩,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更是一个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深。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 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思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2、知识链接

岳阳楼在湖南省岳阳市巴丘山下,原来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朝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雅客登楼赋诗。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诗人相继登楼吟咏,岳阳楼声名益大。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2)词语释义

(3)一词多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2)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答案示例: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二)研读分析

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振起全篇,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答案示例:背景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2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4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情操,增加文化积累。

5背诵并默写。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法,点拔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二、 指导学生自读诗文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定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宋代诗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4.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介。

三、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

1. 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用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四、 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译: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秋风紧,苍天更空远,两岸猿啼凄厉而悲凉; 水中小洲清凌,白沙闪闪,鸥鸟低飞,往复盘桓。

无边无际的层层落叶纷扬而下,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浩浩荡荡。 漂泊万里的异乡客悲秋怀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时世艰难愁苦遗恨令白发日增,潦倒困顿因病停酒更难排忧解难。

问:古今评家认为陈与义“喜仿杜甫宏阔之体”,诗风如老杜“宏伟苍楚”……除了颈联外,请再结合诗中意境作简析。

五、 课堂小结

陈与义与杜甫相同的人生现遭际,同时都有机会登临名胜-----岳阳楼,都为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这是历史的巧合。

六、 布置作业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3

教学步骤

初备统复备

一、导语

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学习不少杜甫的诗歌,你学习过的杜甫诗有哪些,(学生背诗接龙)请说说杜甫诗歌有哪些特点?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在这首中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二、解题

1.投影出示课题

2.投影有关岳阳楼图片

3.简介背景

三、诵读欣赏

1.配乐范读,(投影展现)

注意划分节奏和语速语调

2.自由朗读

(1)结合注释疏通句意

(2)共同讨论质疑解难

3.配乐竞读

学生评议,教师点结

4.师生品读

(1).品读意境:(投影)

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景物有洞庭水、岳阳楼、吴楚大地、天地日月星辰.孤老病、关山、涕泪栏杆。这些景物壮阔而悲凉。

(2)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使人读后仿佛进入战事不断,游子漂泊他乡,老病交加,悲痛欲绝,孤苦无助的境地。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2)品读情感

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从“无一字”“孤舟”“涕泗流”等词中可看出本诗主要抒发作者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3)品味语言(投影)

你最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5.比较阅读

试比较《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同异

明确:

相同处:

都是五言律诗,都有借景抒情

不同点:

————主要表达方式不同,前者以写景为主,后者以自叙和抒情为主

————写景方式不同,前者以写实为主,后者写实与想像想结合

————景物特点不同,前者着眼于细节描写,后者细节与全景相结合

————抒发感情不同,前者是物我两忘的愉快心情,后者抒发的忧郁之情。

6.配乐齐读

四、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歌,掌握了朗读技巧,并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对重点词句做了研读品味,有很大的收获。

1.搜集与《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相近的其它田园诗

2.搜集与《登岳阳楼》意境相近的其它忧国思乡诗。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文章通过对洞庭湖两种不同景色、不同心情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全文立志高远,气势磅礴,语言优美,不失为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章描写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的洞庭景象,曾使古今多少读者为之倾倒;作者昂扬的激情,豁达的胸怀,又曾让古今多少读者振奋砺志!教学中教师要调动所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观其湖、感其情而通其志,进而弘扬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但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学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3.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中使用多媒体教学。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章大意;

3.通过问题的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向范仲淹学习,以天下为己任。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通过反复朗读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从而疏通文意,并从写作特点上把握文章的思路。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领会警句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学工具:课件 和 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

三、教法:点拨 归纳

学法:朗读领会法 合作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15年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谪守 zhé 朝晖zhāo 骚人 sāo 霪雨yín 霏霏fēi 薄暮bó 樯倾楫摧qiáng jí 冥冥míng 岸芷汀兰zhǐ tīng 潜形qián 宠辱偕忘 xié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2.播放朗读录音,请大家仔细倾听,然后说出通过听录音,你听出了课文中都写出了什么?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 越 政通人和 具 乃 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 (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五)、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5

一、背景介绍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21教育网

二、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及节奏

三、初知意象

1.明确大意。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今天我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早不知闻,竟无一字寄给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奔流。

2.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洞庭水、岳阳楼——辽阔雄伟吴楚、乾坤日月——开阔博大孤舟——孤单漂泊)

3.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描述出来。

四、缘景明情

1.首联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诗人身临其境,胸襟自非平常可比。表现了今日得上岳阳楼一偿夙愿的`喜悦。)

2.颔联具体描写了什么景象?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具体描写临楼纵目洞庭湖的壮阔景象。 表现出诗人壮阔的情怀和气吞山河的气魄。)

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4.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可以看出?

(不是。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关心人民、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5.学完这首诗后,你最喜欢哪一联?为什么?

五、拓展提升

1.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2.杜甫、范仲淹的借景抒情,哪一个对你触动更大?为什么?

登岳阳楼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作者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志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猜读——创设情境说感受

1、运用多媒体,播放古典音乐,出示岳阳楼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认识这座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此刻站在这座高楼上,你会想到些什么?”让几位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大家会有不同的想法,是因为大家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经历,范仲淹作为封建时代有志文人士大夫的代表,面对此情此景,他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和范老先生一起做一次洞庭之旅,真切的去感受,去聆听作者拳拳心语!

2、背景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与范仲淹、岳阳楼相关的资料,教师补充,互相交流。

二、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学生3分钟的时间分享收获与问题,并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列出。

2、学生自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义,画出句读。如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帮助解决疑难。

点拨:指导明确重点词句。注意通假字(具、属)、词类活用(先、后)和古今异义(气象、微)的现象。

3、示范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在文中进行批注,归纳段意,理清文章脉络。

点拨:(1)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2)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

(3)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4)点明作“记”的时间。

三、析读——品析内化读真情

总结学生在上一环节归纳出的问题,以及本课重点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一并列出,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精读课文,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引导逐个解决。

1、滕子京遭贬,不忘重修岳阳楼表现了什么?

2、文中没有详细描写岳阳楼,原因何在?

3、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点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领会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一、回顾——忆整体析局部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岳阳楼记》,谁简单介绍一下那里的美景以及作者的感受?自由发言,共同回顾。那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作者是具体怎么把岳阳楼写的如此壮美的。

二、品读——含英咀华品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好的词句,仔细品味。

点拨:体会“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这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等。

2、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简单介绍骈句、散句的形式特点。

提问:本文的句式又是如何骈散结合的?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具体做出总结。

3、竞赛朗读,尤其注意节奏和语调,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互评,看谁能读出文章的感染力。

4、配乐齐读,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三、扩读——畅所欲言话感悟

1、感受主旨,讨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自由发言。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什么意思?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是如何理解的?

点拨:深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高尚品格。

2、巩固练习,扩展阅读。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基础文言知识。

(2)利用工具书、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写岳阳楼的诗、词、文,探究这些文章为何不如《岳阳楼记》有名气?写成小报告。

《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问题思考

1、为什么要从滕子京写起?

因为是应滕子京之请而作记,所以有必要先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事,也是对滕子京的赞颂,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和当政者的不满。

2、第2段如何写景?"衔"、"吞"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抓住特点概括地描述了岳阳楼的景象。首先指出岳阳楼的胜景集中在洞庭湖,接着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又从时间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景象。六个短句,既精炼,又有气势。"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活了,人格化了。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

3、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作者发了什么议论?为什么在文章末段发这样的议论?

作者借虚拟的"古仁人",即自己心目中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与上文的迁客骚人对照,表明了对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作者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迁客骚人的悲喜观。作者对迁客骚人的批评,也是对好友滕子京的善意而含蓄的规劝。作者又以古仁人的名义从正面引出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见解,表明自己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怀抱。作者在文章末尾用这样的精神自勉,其中当然包含对好友的期望。

5、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

6、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振起全篇,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警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然奋发有为的治理政事,由此也可看出他的阔大胸襟,跟一般的“迁客”不同。

②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8、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况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尚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三、写作手法: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大量使用骈句,兼以散句,语言凝练优美,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