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个性化地开展教学,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准备,提前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下是小淘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草原上教案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草原上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音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
“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
“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
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文章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
——
欢迎远客
——
亲切相间
——
热情款待
——
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三、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
如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景,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有照搬资料回答问题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课堂上未能及时要求引导背诵。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上教案篇2
课题:静默草原
课型:主读课新授
上课日期:20xx-12-9
北辛中学
马文
静默草原
文本解读
剑客壮心看辽远
烈马柔情思静默
草原眺望景一样,辽远苍茫人惊慌。
都市名山园林访,景随步移眼光忙。
蒙古牧人眯眼看,想在眼里填苍茫。
城人睁眼徒迷惑,草原可感不可看。
草儿簇立绿变色,看不到尽草原象。
相关课程标准
草原与海皆壮阔,单一草原丰富藏。
眼前有海身后岸,草原每点俱中心。
草原可触可过夜,大海不可与亲近。
自由局促因辽阔,自然伟大人渺小。
蹲下嘤泣显可悲,挥拳咆哮显可笑。
旅人草原事不宜,小溪树影拥挤到。
愿像母牛唇触水,想如烈马面摩草。
草原无树无风声,扯住衣襟凝立想。
我同草原善忘者,静默之中未来望。
蒙古后人写草原,对比之中独特篇。
壮美为主又柔美,静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诗意美丽在无言。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理解“草原特点”、“独特感受”,理解“静默”的涵义。
教学目标
理解草原的特点。
理解草原人对草原的独特感受。
品读“静默”的涵义。同学们对草原特点的理解。
评价任务
口头评价同学们对“草原特点”的理解。 纸笔测试同学们对“独特感受”的把握。 问卷调查同学们对“静默”涵义的探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草原的古诗(边塞诗),楚楚《草原散章》。
教师准备:视频课件《天堂》、课件《鲍尔吉﹒原野》、课件《看草原》
课件萨克斯曲《回家》
教学过程
一、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导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天堂》,谈己感受,初识草原。
同学们的感受:
广阔无边接蓝天,牛羊成群像白云。绿草如茵随风动,纵马驰骋多过瘾。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教师引导:
广阔无边,苍茫辽远。是赏心悦目,是萧索悲凉,各有所见。我们来看蒙古草原后人笔下的《静默草原》
二、乾坤一剑无人识,夜夜光芒北斗殷——认识作者。
同学们借助资料,了解到: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人。代表作《掌心化雪》《不要和春天说话》《脱口而出》等,射雕后人,文采俊美。作品特色:雅洁睿智。他和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并称“草原三剑客”。
三、剑客壮心看辽远,烈马柔情思静默——品读草原。
(一)天似穹庐笼四野,青草连天草如烟——领略壮美。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文章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例句。
学生讨论,展示:
辽阔无边。
例句:
生1:“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生2:“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草原的风景看不尽。”
生3:“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生4:“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生5:“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所有的微不足道。”
生6:“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教师补充:
以下句子间接表现草原的辽阔无边。
“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二)丹青妙处不可传,轮扁斲轮如此用——品悟独特。
请同学们再大声朗读课文,讨论:
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那些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有那些?
学生发言:
惊慌-----都是一样的风景,没有景随步移。
苍茫-----蒙古牧人前瞻时,总是眯着眼睛。
困惑-----看不到。
自由-----看不尽,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
局促-----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可笑可悲。
柔情-----母牛口唇触到流水,烈马面颊摩挲草尖。
静默-----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草原也是善忘者。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外地人看草原:惊慌、困惑、自由、局促。 草原人看草原:
画卷开时塞上云-----苍茫之美-----只可感受。
芳心犹卷怯春寒-----哲理之美-----可笑可悲。
疏影横斜水清浅-----诗意之美-----溪影清水。
无情未必真豪杰-----柔情之美-----母牛烈马。
此中真意已忘言-----静默之美-----无言想象。
(三)古今悉不知天意,心有灵犀一点通——研析静默。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体现草原“静默”的句子,谈谈你理解的“静默”。
学生找的句子如下:
生1:“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生2:“脚下的草儿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生3;“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起伏无际。”
生4:“草原上没有树飘展生响。”
生5:l“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讨论发言要点,师生总结:
草原“静默”在辽远而苍茫,“静默”在大地宽厚仁慈,“静默”在草儿延伸天际,“静默”在有风无声,“静默”在善忘,“静默”在“只可感受”。
教师总结,出示课件(播放草原风景图片配乐萨克斯曲《回家》,朗诵)
草原的“静默”,只有草原人懂。草儿的默默延伸天际,大地无言的宽厚仁慈,远方的小溪载着云山的树影给我们悠远宁静之感,“疏影横斜水清浅”,“天静无风声更干”。像母牛口唇触到清浅流水、烈马面颊摩挲草尖,是母爱般的温柔,是恋人般的柔软。
草原之美,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人在静默中对于水草自由的想象、感受和享受。
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可相宜——拓展比较。
阅读《静默草原》与《草原散章》片段,比较其异同。
绿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
——《静默草原》
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绿色。
不是都市工业污染的灰绿;不是乡村农业污染的土绿;不是园林移来植去的生绿;也不是下过一千次水,褪过一百次色的旧绿。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每一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出来的绿。
——《草原散章》
水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静默草原》
小水虽小,但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眼眼”的眼波盈盈流转。小水喜欢卧着,薄薄的,但并不浅薄,蕴含一种说不尽的韵致。
小水生前栖息着的地方,曾经是牛羊口渴时的惊喜。它们曾在这水泊上照亮了自己的容颜,小水是多么温柔地吻着牛羊粉色的嘴唇。
——《草原散章》
学生讨论,发言展示:
?绿》
相同点:文笔优美,展现草绿的美丽怡人。
不同点:《静默草原》还展现出绿在阳光下的美丽变幻,重在表现草原的辽远。
?草原散章》以对比、拟人笔法展现草原绿的本性,充满灵性,美丽动人。
?水》
相同点:诗意文笔,写出水的清浅,润泽草原生灵。
不同点:《静默草原》重在比喻,展示我对草原的柔情。
?草原散章》重在拟人,展示小水的柔情静美(及其生命的短暂)。
五、曲终收拨当心画,惟有青青草色齐——总结全课:
剑客壮心看辽远,烈马柔情思静默
蒙古后人写草原,对比之中独特篇。
壮美为主又柔美,静默冥思哲理含。
童心化雪向深邃,诗意美丽在无言。
达标检测:
联系全文说说下列三句话表现了草原的什么特点?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不成显得可悲。”
哪些语句可明显看出,作者是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赏草原的?” 作者写出了对草原怎样独特的感受?
布置作业:
枣庄的独特美在于煤炭的朴实厚重与榴花的明艳激情,滕州的独特美在于微山湖的明净流韵与墨王的儒雅书香,台儿庄的独特美在于运河的古风今意与建筑的异域传统。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样风景异样情。请同学们借鉴《静默草原》,观察思考家乡风景,写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写出独特感受。
板书设计:
静默草原
剑客壮心看辽远烈马柔情思静默
苍茫壮美哲理深美
诗意柔美静默涵美
教后反思:
教学亮点:
1.深入分析出“草原人看草原的独特感受:苍茫之美、哲理之美、诗意之美、柔情之美、静默之美”。
2.引导同学们品悟了草原的原性美,美在无言,美在自由的想象和感受,美在静默。
草原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自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
再读读这两句,读出大草原的广阔与美丽来。(有感情的朗读)
还能从哪儿感受到草原是广阔美丽的?
(3)(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原的'湖水很清亮,像宝镜一样。在草滩之中,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一洼洼说明湖水很多,清亮说明湖水很清,能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真美!)
水面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想想还映出了什么?
(展开想象:映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映出了小草那绿油油的身影;映出了牛羊喝水的身影。)
我们再读读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除了青青的野草,像宝镜一样的湖水,还有什么呀?
(4)(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有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还散发着清香,这里的景色真美。)
野花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有()有(),还有(),散发着阵阵清香。
2、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一边看画面,一边听,感受锡林郭勒草原的美丽。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1)、请学生放声自由读
2)、指名读,感受广阔美丽
3)、小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现了(),最后是()。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我们知道草原不仅是广阔美丽的,而且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轻声读读第4自然段,想想是因为有什么,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
(1)说(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2)训练语言(因为矫健的雄鹰……所以……)
(3)小组同学连起来说说。
(4)听录音:小牧民多么快乐,所以神气的挥舞着鞭子放声歌唱……他在歌唱什么?
四、想象、创新
今天,我们来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广阔美丽的景色,又感受到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表达喜爱之情)
你最想做些什么?(画画,唱歌,写诗)
我们一起创作一首歌草原新歌。
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
(联系课文内容,表达自我感受)
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
展示创作并评价(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五、课后作业
锡林郭勒大草原现在是什么样的呢?还这么美丽吗?请同学们课下做一次小小的调查或访问,写一篇调查报告。
草原上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2、蒙古舞蹈基本动作。
3、综合练习:双声部节奏练习及双响筒及多种伴奏乐器。
4、音乐游戏“****会”、大型粘贴图画创作。
指导思想:
本课根据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提倡音乐与姊妹艺术综合为指导思想,将音乐与舞蹈、美术等姊妹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及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学习,指导学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即兴的为歌曲创编动作表演。和对不同音乐意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掌握有关蒙古舞的基本动作,及对音响的探索能力。
3、通过“意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唱、聆听、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2、通过对草原****情景的表现,对的马蹄声,及加油声的模仿,掌握双声部的节奏。
教学难点:“****会”音乐游戏的挖掘,及游戏中孩子们的合作,配合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放“马跑”的律动的'音乐。
学生:随“骑马”律动进入教室。
老师:孩子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
学生:大草原!
老师介绍大草原
老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新课引入
1、老师舞蹈引入(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老师:有没有谁知道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蒙古族
老师:(出课件)介绍蒙古族族的穿着服饰、蒙古包。
老师:(出课件)非常正确,看这就是蒙古族的小朋友。蒙古族是我国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长年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最常的打扮是在头上栓一条美丽的头带,非常的神气。
老师:(出蒙古包图)看这是什么?这是他们的房屋,由于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帐顶的四周用厚厚的毛毡子覆盖着用毛绳固定。房屋可以移动。这就是蒙古包。
2、学习几个蒙古舞蹈动作,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蒙古人的生活。
老师做蒙古舞的马跑步,挤奶,雄鹰展翅的动作介绍蒙古族的生活。
三、学习歌曲
1、老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学生念一次歌词。
a、为歌词加上动作。
b、孩子们一起表演,选出一个做得特别好的孩子再带着大家做一遍。老师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来一次。
3、听。
a、老师范唱。
b、学生听磁带。
c、学生跟琴有感情的演唱,老师做提示让孩子唱得更有感情。
d、用动作表演歌曲。
四、扩展歌曲
1、表现欢乐的草原。
a、老师提供彩纸和孩子们一起把自己打扮成蒙古人。
老师:(出****图)
老师拿出两样乐器,问哪一个发出的声音更象马蹄声。
学生:双响筒
b、老师将乐器发给一些同学,拿到手串铃的孩子想想怎样用它为****的选手加油,拿到双响筒的孩子用他来模仿马蹄声。
没拿到乐器的孩子,动动脑筋想一想还可以用身边的音响来模仿马蹄声。或用怎样的动作表情来加油!
c、将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加油,一组模仿马蹄声。(各队选一个拉拉队长。)
2、一起跟着音乐制造热烈的****场面。(请几个孩子表演****的场面。)
3、粘贴图画。
a、老师放变奏的《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
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
b、老师拿出为孩子们准备好的粘贴画,让孩子们一边听音乐一边创作图画表现美丽的大草原。
草原上教案篇5
锡林郭勒大草原
教学内容16
第2课时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教学方式
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具:电脑课件板书:
野草
广阔美丽:
湖水
野花
16
欢腾的世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一)一、二自然段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下面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到大草原去欣赏那独特的风光。
自由读课文: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问:草原广阔美丽和是个欢腾的世界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
1.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你从哪里感受到是广阔美丽的?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然后出声读一读。
读课题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草原是广阔、美丽、欢腾的世界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2、同桌互读。找到感受最深的语句。
从整体角度留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渗透段落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设计意图
(二)学习3、4自然段
2、指名汇报:
3问: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是广阔美丽的`?4.指导背诵:多美的草原啊!那一碧千里的美景,那清澈透亮的湖水,那星星点点的野花。你们想不想把这样美的景色记在心里,自己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愿意背哪句就背哪句。
过渡:草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1.问:.是什么使得这片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
2.出示填空练习:草原上有()、()、()、()、()和()。
3.为什么有了他们就把草原变成了欢腾的世界?提出自学要求
(1)
分组讨论;(2)
每组同学找到一种或两种动物或人物,通过有语气的朗读感受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3)
同学认真听,并给予评价。(4)
以小组的形式汇报。
4.悠扬的乐曲回荡在草原上空,咱们看看这首歌完整吗?(出示歌词)下面请同学们联系上文把这首歌续写完整。
美丽的草原宽广无边,热闹的草原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草原,一起欣赏草原那迷人的美景,跟着歌曲来唱一唱你们续写的歌词。
学生汇报自学结果:1、读句子谈体会:第一句:通过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草原广阔。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第三句:看图:想象一下这句话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第四、五句:师读第四句,生读第五句。
学生自由诵读1、2自然段,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指名回答。
小组学习讨论朗读用不同的形式汇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续写歌词
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学生跟着唱。
电脑演示辽阔的草原的图片
湖水图片
野花图片
联系生活实际
整体感知独立思考
渗透给段分层
亲身感悟草原的广阔美丽
填空
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形成互动,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集体续编歌词
播放录象
草原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会本科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难点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课文朗诵磁带。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草原风光和民俗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原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在电视中见过草原,可能也收集了不少有关草原的资料少自己了解的草原。
下面,我们随著名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大草原,去领略、感受那美丽的自然风光。
二、自独自悟
1、学生自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以轮读的形式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随时注意正因及把长句子读通顺。
3、请学生自由结成学习伙伴,去游览美丽的草原,注意不要走马光滑,在美景中要仔细观赏。游览后向大家汇
(1)你们觉得草原那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2)选一种恰当的汇报方式介绍自己的感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朗读、画画、唱歌、吟诗等)
三、汇报交流
1、激情把映入你眼中的美景汇报给大家吧。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重点引导
(1)“在天底下,一笔千里,而并不茫茫。”(可联系《敕勒歌》)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崔色预留,轻轻流入云际。”(可厨师草原风光图画两幅,一幅为大写意画,一幅为工笔画。请学生辩别那幅画是“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
四、品味语??
1、看得出,同学们已被草原美景深深陶醉,请同学们再来读读第1段,并把你喜欢的语句画出来,仔细品味品味。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赏读。
2、学生自由读,说自己喜欢的语句,教师注意知道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景色、生动的语言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1段。(指名背——齐背)
4、抄写第1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草原上教案篇7
[设计理念]
有创造性地运作“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基本思路,引导学生有创意地阅读。以“读说式”的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引经据典”地解读课文、阐述见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语文实践,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
[设计特色]
景、情、理一体解读,读、思、说滚动推进。
[教学流程]
一、
初读课文,结合预习印象,对课文进行整体认知。
学生各自朗读课文后讨论:
1.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在阅读和影视中得到的知识漫谈。
2.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发言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3.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文;
2.请学生分析本段内部结构;
3.抓住两个抒情句的理解,以情感的体会带动对全段的理解;
4.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有情感地朗读,使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
(教师的导读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第一段,作者意在写景抒情,教师就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交融”的情感体会;第二段作者是写事抒情,教师则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情节中的重要部分——表达蒙族人民热情豪爽和特殊风俗的语句——来体会“蒙汉情深”的中心。)
三、整体认识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和层次。
1.提问: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上看,它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草原上蒙族人们的热情豪放和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瓣题。(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它们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和联欢。)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各层意思。
1.指导学习第一层意思(迎客)。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勾画:
①作者的哪些描述表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②哪些描写表现了蒙族人民特有民族风情和民族性格?
(2)学生进一步默读课文,继续思考上述问题,然后讨论发言,发言运”读说式“,就是在发言中把朗读与发表个人见解结合起来,一边引读课文有关语句章节,一边评述分析。
(3)最后归纳本层的中心内容,概括成小标题的形式。
在这一层中,蒙族人民的热情豪爽和独特风俗,主要表现在他们迎客的方式上。学生可围绕此进行读说。作者在这里用一连串短语短句,生动地描述了蒙族朋友几十里外驰马带路的情景。(板书:几十里外,驰马带路)
2.总结学习这一层课文的过程:读思——勾——读说——概括。
3.依次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其他三层意思,运用在学习第一层时归纳的“读思——勾画——读说——概括”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逐段发表意见。(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同步板书:语言不通,心意相通;敬酒唱歌,会心微笑;夕阳西照,谈兴正浓。)
在“相见”一段中,需要注意的“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和“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些句子;在“款待”一段中,要注意“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不管喝的是什么……”这些句子;在“联欢”一段中,要注意最后两句诗。对这些重点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语句,教师可视学生“读说”的情况,设计辅助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最后一句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各家理解略有分歧,有些理解是:“我们在这边疆的草原上倾心交谈,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浓厚真不忍心就这样分别啊!”认为是作者一行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草原。我认为这句诗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这里的“别”不是离开草原的“告别”“分别”,而是大家住宿休息的“暂别”。因为天色既已向晚,怎么可能驱车远行离开呢?因此可能是留宿一夜。但双方谈兴正浓,即使是今晚的暂时分别,明日还要相聚,双方也不忍离去,可见情谊之深。
(第二大段是采用默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教师在这里运用了一种“读说式”,让学生把读和说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引经据典”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口头表达训练。学生要把“引证地读”“引证地说”结合得很好,确实需要在组织语言上下一番功夫。下了功夫就得到了锤炼。根据教材不同,写法不同,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普遍应该遵循的规律,也是本课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特色。在本教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默读、勾画、思维、表达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训练,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天高气爽—激动—高歌
迎客——几十里外
驰马带路
︳
相见——语言不通
心意相通
︳
清丽柔美—陶醉—低吟
款待——敬酒唱歌
会心微笑
︳
联欢——夕阳西落
谈兴正浓
︳
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评点]
语文课文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意义”世界寻求“意义”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至高的`境界。这就点明了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学会解读“意义”,领悟人生,其功莫大焉。本案所展示的解读引导艺术,据文而入境,因境而生情,由情而悟理,知理而养性,既反映了解读的基本规律,又展现了教师的艺术造诣。戴震云:“凡学生始于离词,中乎辨,终乎闻道”,在本设计中既可见承传,亦可见出新。
草原上教案篇8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